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沙田文化研究展示三成果

2019-01-17 03:18: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嘉宾於沙田文化研究计劃发布会上合照

  【大公报讯】记者李亚清报道:由沙田文化艺术推广委员会主办、沙田民政事务处协办、沙田区议会赞助的“沙田文化研究计劃发布会”昨日下午在沙田政府合署举办,展示包括《竹枝词》(沙田部分)、沙田客家围村、沙田农业文化共三个研究主题的成果,推广及保育本地文化。

  出席活动的嘉宾包括:沙田文化艺术推广委员会主席杨文锐、副主席陈敏娟,沙田民政事务专员陈婉雯,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港专)助理总监(学习与发展)叶振东,香港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叶德平,港九花卉职工总会理事刘瑞枝等。此外,参与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代表到场,曾璧山中学学生代表亦出席此次活动。

  《竹枝词》铿锵悦耳

  “客家民系”是中国汉族的一个主要族群,“客家人”起源於一千多年以前的中国中原地区,后来南迁至中国南方各省,其中以广东有较多“客家人”居住。古代香港也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同时“客家人”亦是香港最早的一群原居民。据统计,沙田沥源九约近六十条乡村,客家乡村佔八成以上。沙田的“客家人”保留祖先的文化传统,承传了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为保存客家文化遗产,叶振东带领港专学生深入研究客家文化发展,了解沙田的围村,探访“客家人”的习俗,访问村中父老,以“吃”(盆菜)、“说”(客家话)、“喜”(添灯)、“住”(客家大宅曾大屋)为题,记录了沙田区“客家”围村的生活。

  发布会上,主办方更邀请了两位年轻客家人朗诵《竹枝词》,令大家怀缅客家话的亲切可贵、铿锵悦耳。《竹枝词》是一种吟咏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汉语诗体,一百多年前,本地两位客籍大儒许永庆(石古垄村)及罗文祥(九肚村),亦创作了本土的《竹枝词》,以客家语唱出,歌词由“沥源”之“大围”作开端,内容几及整个新界而至九龙及港岛,勾画出各处之风光特色。现时,沙田火炭村村代表郑志兴保存了一套祖传手抄本,并珍藏在沙田乡事委员会让公众欣赏。

  叶德平说:“简单而言,《竹枝词》就是客家人的山歌,虽然是山歌,但其文学价值绝不下於文学作品,可读性甚高。”他带领学生深入进行这项文化研究工作,同时介绍《竹枝词》与早期沙田客籍居民的生活点滴,从字裏行间隐约了解当时的生活面貌。

  农业文化人情味浓

  刘瑞枝细緻介绍沙田区早期的花农生活及农业情况,一境一物,恍如昨日,彷彿让所有事物一一重现眼前。

  杨文锐及陈敏娟表示,沙田文化艺术推广委员会将继续进行文化研究工作,为保存本土文化贡献一分力量,陈婉雯亦希望能在社区上促进文化传承。

  除了组织研究并集结成“《竹枝词》(沙田部分)研究”、“沙田客家围村研究”、“沙田农业文化研究”特刊予公众阅读之外,主办方亦通过创作客家话rap歌曲、专题短片等方式,不仅让年轻一代参与文化承传的工作,亦吸引更多年轻人推广文化。

  图片:大公报记者李亚清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