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发布会上,嘉宾合照\大公报记者谢敏娴摄
【大公报讯】记者谢敏娴报道: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中国音乐研究中心、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主办的“《大闹广昌隆》香港文化瑰宝系列之八唱片发布暨南音演唱会”日前在戏曲中心大剧院举行,邀来阮兆辉、陈志辉、陈祖泽、梁凯莉、文华、灵音、陈志江等一众名家演唱,还会有高润鸿、邓坤、卢伟国、余少华、何耿明、陈国辉、袁恩排、陈子晋、“一才锣鼓”等艺术家拍和。全场满座,喝彩声不断,演出后戏迷大排长龙选购唱片。
18区巡演保育传统艺术
广东南音,始於清末,又被称为地水南音,是以广东话表演的传统说唱曲艺,多由瞽师或师娘(盲人乐师/歌女)自弹自唱来说故事,多以筝、椰胡和板等伴奏,二十世纪初盛行於珠江三角洲,最初常见於茶楼、妓院裏表演。五十年代初香港电台邀请瞽师杜焕(一九一○至一九七九年)在节目中唱南音,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电台广播转而播放西方流行曲为主,南音逐渐衰落。中大中国音乐研究中心曾出版七辑“香港文化瑰宝系列”杜焕南音专辑,《大闹广昌隆》是该系列的最后一辑。民政事务局署理局长陈积志致辞时说,南音於二○一七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一月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与青年艺团“一才锣鼓”合作为期十八个月的“南音遊记——行到边.唱到边”展演计劃,遊走全港十八区,还为每一个区撰写曲词,用南音细说社区的历史和文化。
中大校长段崇智表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荣鸿曾偶然欣赏瞽师杜焕的南音演唱,后在一九七六年於香港富隆茶楼为杜焕现场录音,保存了其艺术,亦重构日渐消逝的南音表演场地,这对学术研究甚有启发。中大中国音乐研究中心从二○○七年开始发布这系列专辑,对南音推广不遗余力,如今南音从民间茶馆走进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上演,为南音发展史写上新篇章。
何世柱听南音追忆父亲
何耀光慈善基金一直赞助和支持该系列唱片发布,基金会主席何世柱忆述:“家父何耀光生前热爱南音,七十岁后每年生日宴专程请杜焕到家中表演。当年吴瑞卿、荣鸿曾和陈志辉来找我帮助传承南音,我与家人都一致同意,相信做好了这件事深有意义,如今再听南音演唱也给我们一个纪念父亲的机会,回想起二三十年前与他一同欣赏南音,共享天伦时光。”
以唱粤曲为业余爱好的伍小姐,演出中场休息立马选购了两张《大闹广昌隆》唱片。她表示曾在公开大学的粤曲课程学习,有些粤曲的曲牌是南音,因此很熟悉南音,也经常睇演出。
演出结束后,大剧院出口的唱片摊位瞬间排起长龙。退休教师Kitty告诉记者:“辉哥(阮兆辉)唱戏简直‘听出耳油’,《男烧衣》一绝,过足瘾。”她表示曾听余少华教授介绍过梅姨(吴咏梅),所以对南音一直都有关注和兴趣。‘一才锣鼓’质素很高,唱腔正,表现认真努力,很高兴传统艺术薪火相传。
演出也吸引了不少后生观众,中大文化管理系硕士学生关小姐就是其中一位。热爱中国乐器的她说,以前有听过南音,觉得几新鲜,辉哥压轴演唱清代南音《男烧衣》节奏轻快,印象最深刻。“辉哥之前在中大音乐系开设‘中国戏曲欣赏’课程,我都有去听,对戏曲传承很有帮助。今次亦有年轻艺团演出,证明南音不只是‘老友记’的艺术,而是在慢慢地传承下一代。”
是次活动由历史学者吴瑞卿、中大音乐系教授刘长江主持,主要嘉宾还有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成员、西九表演艺术委员会主席温文仪,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荣鸿曾等。活动收益扣除成本后,将全数捐赠香港盲人辅导会。《大闹广昌隆》唱片发售详情可电三九四三三○○五,或电邮ccms@cuhk.edu.hk联络中大中国音乐研究中心查询。
图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