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马祖耶夫既举行独奏会,亦夥同几位好友另外举办一场爵士音乐会;他还联同几位在其创办的“三角琴大赛”中得奖的新秀举行钢琴汇演\香港艺术节供图,Eugene Evtukhov摄
载誉重临的俄罗斯钢琴家马祖耶夫(Denis Matsuev)今次不再联同管弦乐团演奏家乡的钢琴协奏曲,改为举办钢琴独奏会。当中选奏的乐曲,不单全属俄罗斯曲韵,更是一个柴可夫斯基钢琴曲专场。
提起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乐迷必然首先想起他的钢琴及小提琴协奏曲,又或交响曲;要不就是他的芭蕾舞曲,又或管弦乐曲,甚至为数极少的室乐或歌剧,很少想到钢琴曲和歌曲。原来这位“多面手”作曲家,写了不少钢琴曲,而马祖耶夫今次独奏会所选奏的《四季》、《G大调大奏鸣曲》和《十八首钢琴小品》之“第五首”(冥想曲),分别属於作曲家中期及后期作品。
柴氏为每个月写一首琴曲
一八七五年年底,柴可夫斯基答应圣彼得堡某音乐杂志邀请,按照一年十二月而逐月写一首钢琴小品,务求以音乐写出每个月份所具有的独特个性,而杂志社为求加强艺趣,为每个月份的钢琴小品精选一首本国诗人咏叹景物的诗作,以资搭配,而柴可夫斯基就因应每月所选的诗作,以音乐传达自己的感悟,藉此营造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意境。
柴可夫斯基接了这份差事,随即动笔,在一八七五年十二月写就第一首,而最后的第十二曲则於一八七六年十一月完成,并题为《四季》(原有的法文曲名是Les Saisons,即“季节”而非“四季”的意思)。另一方面,由於出版商把这首《四季》与另一首钢琴曲亦即马祖耶夫今次音乐会亦会选奏的《G大调大奏鸣曲》编在一起出版,后者惯以“作品三十七”标示,而前者则惯称“作品三十七bis”(bis是再次的意思),或“作品三十七A”。
十二首诗对应十二个月
从上可见,《四季》与其说是钢琴曲不如说是套曲,而套曲裏每个月份均赋予标题。由一月起,依次为“炉边”、“狂欢节”、“云雀之歌”、“松雪草”、“白夜”、“船歌”、“刈者之歌”、“收穫”、“狩猎”、“秋歌”、“雪橇”及“圣诞”。整个套曲的演奏时间大约四十五分鐘,而乐曲的篇幅虽说长短不一,但总在一两分鐘至三四分鐘之间。
至於十二首俄文诗,当中不乏名家之作。例如第一首“炉边”和第九首“狩猎”,都出自普希金手笔,而第十首“秋歌”,则出自托尔斯泰。别以为托尔斯泰只擅於小说,他的诗作及宗教论著,在俄国以至欧洲的诗坛及宗教界,都佔有重要位置。
十二首乐曲当中最受注视的应该是第六首“船歌”及第十一首“雪橇”。“船歌”描写夏天泛舟的意趣。作曲家为免乐迷联想到威尼斯乘舟的情景,特意把意大利船歌惯用的6/8拍改为4/4。另一方面,由右手奏出悠悠的船歌声,而左手则弹着水波之声。
《大奏鸣曲》枯燥乏味?
至於“雪橇”一曲,柴可夫斯基刻意在首段营造雪橇经过冬天原野的意境,冀以带走心中鬱闷;中段则以优美旋律模拟雪橇上的铃声;末段则凸显漫天飞雪的情景。
写於一八七八年而同样编入“作品三十七”的《G大调大奏鸣曲》,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身为俄国作曲家的新尝试,盖因这个乐种尚未流行於当时的俄罗斯乐坛。虽说他在之前的十多年即一八六五年写过一首《C小调奏鸣曲》,但毕竟属於练习之作。顾名思义,《G大调》具备大奏鸣的样式,满有交响乐的韵味,而这首四乐章的大奏鸣曲,演奏时间约需三十分鐘。
虽然作曲家谦称,这首大奏鸣曲枯燥乏味,内容複杂。但当时的尼古拉.鲁宾斯坦以至后来历代钢琴家,都视之为珍品,并列为音乐会的选奏曲目,事实上此曲确有吸引之处,例如第一乐章的模拟教堂鐘声,第二乐章乐恍似萧邦夜曲的旋律,第三乐章如遊戏般的诙谐曲,以及第四乐章展示俄国民谣的迴旋曲。
是次访港,除了柴可夫斯基钢琴曲专场,马祖耶夫亦会夥同几位好友另外举办一场爵士音乐会,以不同场合展现他古典和爵士音乐兼擅的琴艺。此外,他亦会联同几位在他所创办的“三角琴大赛”中得奖的新秀举行钢琴汇演。
【二○一九年香港艺术节导赏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