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为青年作曲家添炭加油!

2019-04-28 03:17: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何鸿毅家族基金作曲家计劃2018/19”公开工作坊及演出排练现场\港乐供图

  如何培养发掘新一代作曲家是每一个地方音乐发展中重之又重,但往往被忽视的项目,那非仅是音乐学院的责任,音乐界甚至整个社会的支援同样重要。就此而言,近日喜见香港有三项很特别的“青年作曲家活动”,都带有竞争比赛性质,这三项活动对发掘栽培新一代的作曲人才,都具有添炭加油的积极作用。周凡夫

  这三项活动当中,一项是二月廿三日在香港演艺学院举行的“何鸿毅家族基金作曲家计劃2018/19”公开工作坊与演出,另一项是三月十六日举行的“#未开馆 先开锣!”香港艺术馆主旋律创作计劃面试。还有一项是五月十日截止,垂谊乐社“乐.启梦想”的“作品征集”活动。

  首项是香港管弦乐团(“港乐”)去年底开展的活动,第二项是今年十一月即将重开的香港艺术馆首次举办的音乐创作活动,前者在於寻找香港年轻一代作曲家,为乐团委约创作一首新曲,后者则在寻找四名香港青年音乐人,为香港艺术馆创作“主旋律”,打造艺术馆新形象,目的和方式有同有异,实际都能发挥为新一代香港音乐创作人添炭加油的积极作用。

“港乐”及艺术馆目的不同

  这两项活动的形式过程,相同的是都有“导师”为参与者提供意见。“港乐”邀请二○一二年开始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担任作曲教授的歌顿(M. Gordon)担任“评论人”(Commentator),艺术馆则邀来本港跨界作曲家赵增熹担任“指导音乐家”(Music Mentor)。

  “港乐”的活动,论规模及专业性要求,和投放资源,都较大较多,这与该项计劃获得基金支持有关,这项活动分为几个阶段,首阶段选出六名香港青年作曲家,初步由“港乐”多位乐师为各人提供意见和指导,各人提交作品后,请来专业指挥家、韩国的朴正镐及作曲家歌顿,举行公开工作坊及演出,当日下午三时半举行第一节工作坊,排练其中四位作曲家的作品,晚上七时十五分举行第二节工作坊,排练另外两首作品后,再举行音乐会。

  这项活动参加者必须在三十五岁以下,香港永久居民,未接受过专业乐团作曲委约,获选者出席了去年十一月的简介会,提交作品长约三至四分鐘,六名入选者有五千港元资助。

  笔者出席了公开工作坊六首乐曲排练后,小休再开始的演出(Showcase)活动。朴正镐首先以双手(不用指挥棒)指挥乐团演奏了歌顿为乐团所写的七首乐曲《布何华》(Bohortha)中的第二首《依然威尼斯》,和第五首《乘着薄纱翅膀》,接着才由六名八十后和九十后的青年作曲家先后登场,在朴正镐指挥演出各人的作品前,先与观众就作品作出简短介绍。

  由於各首作品在场刊中已有文字解说,各人说来就很精简。从某一角度来说,各人未能好好地运用这次能直接与观众沟通传达个人创作理念的机会,如就作品来说,既然要争取一个管弦乐团的委约创作,便要在作品中展示出能发挥这件“乐器”(乐团)的性能,能发掘出新的潜能,新的效果便更佳;就此标準而言,六首标题作品都有颇为清晰的意念,且不乏新意。

  音乐会后,经过评审团评出,事隔多天后宣布谭乐希获得“港乐”委约创作一首新作於来季首演,当晚他所写的乐曲《问》,安排在第五位演奏。乐曲的创作意念在於作曲家认为空间和时间是音乐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所以他认为:“一首好的音乐作品需要掌握两者的平衡点。‘旋律’及‘和声’分别是横向和纵向组成的声音。加上人工排列,有了厚度,我们称为‘质材’,音乐也变成立体。随时间流动,音乐的‘结构’也随之而现,让乐曲昇华到另一个维度。作者採用了递减音程(5-4-3-2-1)作为动机,经过发展,乐曲多处的旋律、和声及节奏都能看见动机的影子。”乐曲中要表达空间感和时间感,正如介绍中所提到的“旋律”与“和声”是横向和纵向,实际听来,节奏在该曲中亦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曲中有一段首席小提琴独奏,不少节奏性音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而最后以长笛渐慢渐弱的声音消失结束全曲。能否让乐曲昇华到另一个维度,观众是否亦能在不同“间”内的声音产生共鸣,笔者亦无法代言了。

  六名参赛者的学历背景都很丰富,大多留学欧美或曾赴欧美交流,而且都在好些作曲比赛或评选活动中获过奖;也就是说,各人在创作上都已获得音乐同行一定的认同,笔者过往只听过这六名入围作曲家一两个作品,难以评论各人在创作上的整体能力,但相同的感觉是,这次展示的作品都带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但香港中西交融的特性却不易察觉得到,鲜明的个性就更须期待了。无论能否成为最后取得委约的一员,对各人而言,都是一次获得添炭加油的难得经验。

评审先听乐曲再提问题

  至於三月十六日在仍装修中的香港艺术馆内举行的“面试”,意在甄选出为日后艺术馆内四大馆藏(香港艺术、中国书画、中国文物、外销艺术)进行创作的四名青年作曲家。这项活动的参与者规定是十六至二十五岁(“港乐”是三十五岁以下)的香港永久居民,提交手头现成作品进行初选,结果有一百九十四名参加者,选出了二十名出席面试(当日只来了十八名,其中两名是一个组合);面试当天可说是“认真、隆重”,於艺术馆内设立临时舞台供面试者表演,面试者面对六位列坐於舞台前的评审们回答问题。评审团成员包括指导音乐家赵增熹,还有艺术馆馆长们——郑焕棠(虚白斋)、邓庆燊(至乐楼)、邓民亮(香港艺术)、黄家安(现代艺术),担任评审团主席的是香港艺术馆馆长(中国文物)莫家咏。

入选四人各有思维意念

  相对於“港乐”的活动来说,艺术馆的要求规格更弹性,空间更大;所谓“主旋律”,有点像电台节目的主题曲(Signature tune)一样,要短小精简,能让人一听便能留下印象,甚至要能让人听到音乐便能联想到不同馆藏的主题藏品。为此,面试当日,各竞逐者除现场演出所写音乐,还要就各评审提出此类问题作出回应,答案显然直接影响到评选结果。就当日的面试所听所见,不少参赛者都採用现场演奏结合预先录製的音乐来展示,不少更是以电子琴的录音来配合。这种“拼贴式”手法,看似“悭水悭力”,实际操作不仅涉及录音製作的技术问题,演出时现场演奏与录音播放的音量大小要做到平衡配合,亦有挑战。当日有好些面试者在这方面的表现都难免“失分”了。不过,这项活动能吸引大量对音乐创作有兴趣的年轻人报名参加,当然是因为相较“港乐”要创作一首管弦乐作品的技术难度容易得多,但实际上要能满足艺术馆的要求,亦非易事,那是技术以外还要加上创意呢,这亦正是要邀请赵增熹来作导师的理由了。就最后选出四位面试者当日演出的音乐来看,亦确是各有不同的意念想法,由於只是以两分鐘左右的长度来表达,同样难度很高。且看看最后获选的四名青年乐手当日面试的音乐。

  当日第三位出场的黄以礼以笛子等乐器独奏,配上鐘声以慢引子开始,速度再变快,并带有节奏感,逐渐加速,黄以礼表示那是描写一般市民到艺术馆参观,过了闸口,见到不同艺术展品的过程和感觉。接着登场的杨倩桐,则以西方大提琴的拨弦,结合中国艺术中常见的红纸扇拍打,还有人声来展示艺术馆中的多元艺术世界,录音剪接是她在中学电脑课程学会后自己做的;这名黑衣裙马尾装的女孩子,在以大提琴、红纸扇加上录音表演后回应评审问题,信心满满。

  第六个登台的布俊杰则以《融乐》为题,以古筝结合预录电子钢琴、弦乐的音乐,首段音乐活泼欢乐,次段更为生动和激烈,这位在香港演艺学院作曲系毕业的青年作曲家,亦自言两分鐘内难作出众多变奏,还表示中国书画中留白效果,用到音乐中能增加大家的幻想空间。

  第九位出场的陈文谦则运用他在英国伯明翰修习的电子音乐,播放预製的电子化音响《感》作面试作品;他坦言细心聆听周边的声音,可以创造出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他的录音作品便可以听到各种各样不同声音重组出来的效果,风筒声音亦成为素材;他认为不同声音能引发不同视觉联想,音乐旋律不一定是五线谱上的音符,生活中的音响经验、感受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不同影像。可以说,四位入选者都各有不同创作思维意念,笔者期待在赵增熹的带引下,各人很快能敲出亮丽的锣声。

接受挑战走向世界

  至於垂谊乐社,主办了好几年的“乐.忆古蹟”音乐会系列,将知名演奏家带到香港不同角落,演奏能够带出该处历史文化意义的音乐,每年更会公开征求香港作曲家创作有关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音乐作品,除了在香港公演,部分作品还会由“乐谊国际音乐节”的艺术家带到海外公开首演。

  记忆中,这项活动过往发表过的作品包括:二○一三年梁书铭的《礼顿道66号》、林浚逸的《伏.活》;一四年黄俊讳的《白壁》、冯迪伦《平山记趣》、刘晓江的《古风生动》;一五年王宇轩的《茶。静。》、谢恺泽的《悬浮》;一六年何美恩的《莲下》、郑靖楠的《静.淨》;一七年陈仰平的《匾额》、陈浩贻的《东成西就》;一八年温乐怡的《蜗祸》、曾乐欣的《红砖的随想》等,可说累积了颇为丰硕的香港音乐成果。

  作为本港龙头乐团的“港乐”,当然致力发掘创作交响乐的人才;艺术馆要向年轻人招手,也就找来青年音乐人合作;由於垂谊乐社以推动室乐为主,作品也就要求是重奏室乐曲,採用要求提供现成作品的简单直接方法,而且明确指定要和中国文化、历史有关。“乐.启梦想”的征集活动今年於五月十日截止,敢於接受挑战,争取让自己的作品从香港走向世界的机会,这正是良机。年龄在十六至三十五岁的香港永久居民全日制学生均可参加,详情可浏览网址:www.musicussociety.org。

下期“艺坛动静”於五月十二日刊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