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浸大师生首饰展 变渔珠为余宝

2019-05-01 03:17: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浸大视觉艺术院讲师程诗贤介绍香港近年珍珠养殖的情况

  【大公报讯】记者王丰铃报道:提及海水珍珠,不少人想到日本濑户内海出产的Akoya珠,其实复兴中的本港珍珠养殖近年已有收成。香港浸会大学(浸大)视觉艺术院师生使用本地珍珠,配以海沙、贝壳、石头及废弃物料,製成三十套精美首饰日前於浸大顾明均展览厅展出,以首饰设计传达可持续发展理念。

  选取本港珍珠物料

  浸大视觉艺术院讲师程诗贤向记者介绍,是次“渔珠、余宝”首饰展与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相关项目合作,修读视觉艺术院“Pearl and Beyond”课程的学生,亲身到西贡养珠场体验,并以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为题,寻找本地不同的海洋物料及废弃物料,如贝壳、海沙、石头、厨余、塑胶等,创作首饰作品。展出的这批作品来自三十名师生及校友,期望透过本地海洋物料的物质性、隐喻性诉说故事,进一步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

  程诗贤说:“物种的多元性,对一个地方来说非常重要。香港以前是重要的採珠地,过度开採导致珍珠在此几近绝迹;另一方面,渔业式微,渔民职业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近年港大有项目与本地渔民合作,培育本地珍珠,正值收成季,学生以此为题,第一次尝试使用香港养殖出的珍珠,在创作方面体现了本地特色,也在创作期间对环境有更多了解。”

  关注海洋垃圾问题

  展出的不少设计作品传达出环保理念,浸大视觉艺术院四年级学生林卓贤用海滩上收集到的海洋垃圾创作出《Merge》系列,他将塑胶樽盖融化,包裹珍珠、贝壳、金属物料,希望唤醒大众对海洋污染的关注。林卓贤家住坪洲,常见海滩上漂浮塑胶樽等垃圾,有感於生态破坏:“对海洋生物来说,这些塑胶樽逐渐吞噬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希望提醒大家妥善分类垃圾,留意自己有无破坏环境的行为。”

  浸大视觉艺术院四年级学生周美君作品《Sand and Manhole》灵感来源於香港独有的沙井盖(渠盖),她走访香港多处沙滩採集海沙,结合废弃的塑胶物料,做出多款精緻的首饰。“其实香港各处海沙颜色不同,作品中的黑色沙来自屯门龙鼓滩,白色来自西贡,还有一些咖啡色的沙,不同颜色的沙放在一起很棒。採集回来发现沙粒的粗细大小不同,我用过滤的方法筛选。”她笑说由於龙鼓滩多野狗,採沙时被野狗追赶,是创作时难忘的经历,“十几隻野狗狂吠,很吓人。”

  图片:大公报记者王丰铃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