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浸大师生创作艺术纪念五四

2019-05-06 03:17: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刘泽光现场挥毫“五四文化开,德赛白话来”

  【大公报讯】记者李亚清报道:适值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携手,於孙中山纪念馆一楼展览厅合办“动与醒:五四新文化运动”展览,展期至八月二十五日。除了来自北京的文物以及香港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展览亦有“五四在香港”部分,透过香港浸会大学(浸大)视觉艺术院师生创作的近四十件艺术作品,配合多媒体节目,从多方面了解当时五四运动在香港的发展情况,以及现今学生对五四的反思及回响。

  五月四日当天,伴着绵绵细雨,浸大视觉艺术院副教授刘泽光以“五四”为主题,於孙中山纪念馆庭园进行户外大型书法艺术表演,用重达十几磅的毛笔,在帆布上挥毫“五四文化开,德赛白话来”,把平面书法与公众互动的行为艺术融为一体。现场气氛热烈,大笔挥就后,刘泽光亦邀请在场的小朋友一併为作品盖上印章。

  刘泽光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书法通常被视为书斋艺术,这次我加入表演的元素,一边书写一边讲解,同时与观众互动,希望将活动赋予教育性和娱乐性,改变大众对传统书法的印象。用这项传统艺术纪念五四运动,加之创新的表现形式,亦能够配合展览的主题。”

  展览中的“五四在香港”部分,邀请刘泽光为策展人,并以老师的身份启发及指导学生的创作,他介绍:“五四运动是一场学生运动,故以学生为主要参展者的展览概念显得别具意义。参展者都是浸大视觉艺术院的学生或校友。”该部分展览题为“激潮”,象征新与旧两种力量衝击而成的浪花。刘泽光创作的《激潮系列》作为主题作品,由四件书法雕塑组成,灵感源於五四运动期间新、旧两种力量的衝击,富有创意地呈现“激潮”二字。另有他的水墨作品《Q思仔系列》,展现不同时代的青年如何以不同形式回应时代。

  学生的创作亦兼具传统与创新。比如邓志永水墨作品《胡适对於学生的希望》以书法的特殊空间处理及墨色的浓淡变化,把小楷书法转化为胡适的肖像画;学生戴纤蕲水墨作品《鲁迅名句》选用鲁迅的小说序和散文集题记,展现其思想;学生谢婉婷、何展莹的石章及手帕作品《勿忘国耻》参考了当时香港学生抵制日货之字句,又以图像象征日本的花样及海味印於手帕上,带出女子保卫国家之心。

  图片:主办方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