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意见,怎样相处是一门学问
小茜:“我无法接受事情超出掌控範围,所以感情裏的浪漫惊喜,我觉得很多余。”
小青:“可是生活充满惊喜,不是很好吗?偶尔收到男友的一束鲜花或小礼物,多浪漫呀!”
小茜:“你就是太过浪漫主义,那万一我不喜欢花呢?应该先了解我的喜好,突如其来的惊喜很有可能是对方根本不喜欢的吧。”
小青:“可是,即使不喜欢,那也是一份心意吧。”
小茜:“我觉得我们的价值观不同,别再说这些了。”
小青:“你生气啦?对不起。”
小茜:“你没必要道歉,没事。”
总是妥协讨好别人
小青和小茜是多年的朋友,一日两人像往常一样閒话家常,直到触及感情问题,个性强势的小茜认为在感情裏凡事掌控得当才适宜,小青则觉得生活还是需要製造些惊喜。本来只是价值观上的落差,由於小茜强势的个性,从聊天演变成互相说服,小青是个性较为温和的人,她察觉到气氛不对劲,开口道歉,不再争辩,但当下的她其实感到压抑难受,她认为包容别人的想法是对他人的尊重,并不是想说服对方,但是小茜总是强势得想掌控话语权,使得她下意识地去妥协讨好,她厌恶这样的自己,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是不是我的想法错了,才让小茜生气?”“可是我心裏也很不高兴啊,明明只是想表达想法,却一再遭到否定,察觉她语气的不快,我又表现出求和讨好的态度,讨厌这麼没骨气的自己……”“每次让朋友感到不悦,我的心裏就会兴起一股自责和罪疚感,觉得好像都是因为我,才导致对方有这样的负面情绪……到底该怎麼办才好?”这些声音在小青的脑海裏,不断地叫嚣。
我告诉小青,其实使人陷入这种烦恼的根源不是来自对方强势的态度,也不是双方价值观的衝突,而是心裏的罪疚感。罪疚感使人自我否定与自责,因此衍生出许多负面声音。
练习觉察逆转“基模”
你知道吗?其实人人都值得得到无条件的爱,不因身份地位,不因种族性别,它就存在於生命的内在根源,只要能够解除心中的负罪感,我们可以不再向外委屈求全,也能过得自在舒服。
那麼罪疚感要如何消除呢?首先是“练习觉察”。我们从小到大累积形成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模式,心理学称之为基模,在我们遇到外界的刺激时,便会几近反射地产生特定的想法、情绪和行为。
一位运动员被医生告诫,长期以来的训练姿势需要矫正,否则很有可能旧疾复发,影响运动生涯。但是积习已久的惯用姿势,几乎已经融入成为他身体的反射动作,怎麼可能说改就改呢?只有透过觉察,才能逐步矫正。
对於小青来说,可能在遇到比较强势的朋友时,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妥协跟讨好,事后又感到后悔和压抑,这样的模式不断重演,已经是个固定的自动化历程。因此我们需要练习觉察,提醒自己改变惯常的行为和想法,当自己又不禁想要示弱或讨好的时候,告诉自己的惯性:我看见你了,请跟我来试试新的方式。
在面对朋友强势地表达观点时,我们可以练习以同理共情取代妥协讨好。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朋友感受到尊重,自己也不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当朋友一股劲儿地表达观点,而我们心裏可能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先让对方打开心门,也就是告诉对方“我知道你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也明白为什麼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一开始就说出你的意见,很容易让对方觉得你是要说服他,因此关起心门,甚至开始对立。
我们要先同理之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表达的方式是邀请对方进入讨论的空间,而不是试图让对方认可你的意见,要将自己当作出谋劃策的谋士,而不是主导对方的说客。
必须改变惯性思维
接着谈话可以继续深入:“我们来想一想,除了这个做法之外,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我想到另一个做法,分享给你参考一下。”强势的朋友听到我们这麼说,也许会比较能够接受不同的声音。如果用这种温和的方式表达,而对方依然故我,听不进任何意见的话,你也无需对牛弹琴白费力气,由他去吧。
除了藉由觉察提醒自己改变惯性,消除负罪感最重要的是,学习放下自我否定的声音。小青需要先练习不批判自己的自责,不要批评自己“怎麼又自责了”,自责了没关係,练习放下便是,告诉自己:“我是有价值的,不比别人差,即便我的意见和别人不同,我不需要为对方的情绪负责任。”所谓放下并非一蹴而就,透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相信未来遇到意见分歧时,小青也能够自在地和对方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