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會講者合照 大公報記者王豐鈴攝
【大公报讯】记者李亚清、王丰铃报道:由康文署与香港大学联合主办、香港文化博物馆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联合策劃的“饶宗颐的故事”展览,将於十一月二十七日至明年二月二十七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举行。为配合展览,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及饶学联汇将面向全港中学生举办“饶宗颐的故事”展览专题报告比赛,旨在令年轻人透过认识饶宗颐的人生故事,了解香港如何成就一位国学大师,也鼓励大家从他的艺术创作中学会欣赏中国传统文化。
比赛简介会於昨日下午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举行。饶学联汇创会会长饶清芬介绍道:“是次展览回顾饶公一生,内容相当丰富。比赛作品则於明年七月五日截稿,供学生準备时间充裕。且为避免学校师生产生压力,採用奖金鼓励的方式。”
仁义智信礼之典範
香港能仁专上学院副校长(学术)单周尧於活动伊始的讲座中表示,饶宗颐可谓文、艺、学三者兼备,在香港以至於当代的中国,实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巨擘。他继而浅述饶公的一生,称其持着学者应退而不休的信念展开学术研究,并感慨道:“饶公去矣,但典型永在。”
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副院长史亚当(Adam Craig Schwartz)透过分享友人与饶公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并非书面上、而是为人上的饶公。他称饶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德”即仁义智信礼的典範,并讲述道:“一九八二年,曾有一位刚从史丹福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听说包括饶宗颐在内的几位中国著名学者即将赴美讲学,特意带着论文前去向其中一位学者请教,没想到学者在后来的讲座中直接使用了自己还未发表的论文中近三版的内容。了解情况的饶公即场直言:该部分内容应由这位年轻学者阐述更为合适。在众多学者的面前,一位国学大师愿意为一位西方的年轻学者发声,足见饶公对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年轻学者的支持,更体现仁义的为人。”
纽约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候选人姚锡安现场演奏古琴,并分享饶公与琴学的故事。他说:“一九五○年代,三十多岁的饶公开始学习古琴,除了演奏,亦致力於有关的学术研究,研究之外还创作了关於古琴的诗词,字裏行间饱含对艺术的热爱。他更推广古琴,经常举办古琴聚会,为文化传承做出突出贡献。”
对热爱之事心无旁骛
姚锡安续称:“我与饶公相差了七十四年,面对后辈的请教,他慷慨给予指点和鼓励。饶公将一项兴趣发展到如此深度,充分说明‘有心不怕迟’,而他对热爱之事心无旁骛的终身追求,亦对后辈具有启发性。从多方面入手研究饶公,会别有一番天地。”
香港电台《杰出华人系列:饶宗颐》编导及监製郑惠芳分享时回忆道:“饶公博古通今,像一个‘生在现代的古代人’。”她提及饶公中一辍学回家自修,深信古人所讲的家学,在家中的“天啸楼”饱读诗书。一九四九年饶公移居香港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诗经、楚辞、老莊等,课余研究甲骨文、敦煌手卷,他在香港打开面对世界的窗口,踏上融会中西文化的道路。饶公於片中接受採访时表示:“是香港造就了我。很多人觉得香港是沙漠,其实视乎自己,沙漠也可以变成绿洲”。於京都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他常常在三缘寺人文科学研究所唸书至深夜,他强调做学术的人要培养孤独感,心淨才唸得进书。郑惠芳语带哽咽:“饶公注重精神追求,很多衣服穿了多年,做学问求真求实,饶公的诗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诠释了他毕生的态度与追求。”
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骆慧瑛从敦煌文献研究、敦煌艺术研究等角度,分享饶公在敦煌学方面的创见。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副馆长(艺术)邓伟雄主持了会后的问答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