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演艺与上戏交流音乐剧演出

2019-06-18 03:12: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演艺学院创排的粤语版《春之觉醒》在上戏演出 受访者提供

  【大公报讯】记者张帆上海报道: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代表团六月抵沪,首次与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中心的师生展开表演交流。香港学生带来了上戏学生的必修剧目——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改编版《春之觉醒》(Spring Awakening),从演到唱全用粤语,让内地师生耳目一新。

  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潘惠森在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访问让学生实践和教师教学工作都获得不少启迪。未来还将加强与内地高校的交流,并正构思在大湾区建设一所新的戏剧类高校,为粤港澳有志青年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不同版本 各有特色

  潘惠森此次与老搭档、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副教授司徒慧焯一同率团来沪,包括学生演员十三人。曾经在香港和英国多地有过演出经验的演员、演艺学院戏剧学院讲师李颖康告诉记者,他与上戏的交流非第一次,也曾多次参加内地音乐剧研讨会,但带戏过来则是首次。上戏的师生对《春之觉醒》非常熟悉,他们演的是普通话台词加上英语演唱,而港版的则从台词到歌曲全部改成粤语,这让上海的同学们感到很不一样,“原来还可以这麼演”。剧终交流时,对於港人剧本的改编和翻译能力特别讚赏。

  司徒慧焯说,这次演出让演艺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因为上戏有专门的音乐剧专业,学生基本功非常扎实,声音用法也相当纯熟。相对来说,香港还没有类似的专业,“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创作。”

  拟在港设立音乐剧专业

  潘惠森和司徒慧焯同时提到,演艺学院正计劃新设立一个专门的音乐剧专业。众所周知,音乐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剧本要与音乐匹配,演员不仅要会演戏,更要会唱会跳。相对来说,内地的音乐剧专业教育起步较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可以给香港很多借鉴。

  司徒慧焯说,沪港两地师生还在探索不同形式的合作交流。目前内地的音乐剧大多为改编和翻译海外作品,未来香港业界的创意优势会有更多用武之地,例如合排改编或者原创作品,甚至可以粤语、英语和普通话综合运用在一齣戏裏。内地音乐剧教育大多採用英文,学生英语水平不弱,很多香港同学的普通话也已经很好,前几天还尝试让演艺学生和上海学生交流用普通话演绎即兴剧,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普通话水平。

  在沪期间,演艺学院师生还与上戏师生有多场专业交流研讨活动。潘惠森说,来沪演出对学生是很重要的经验积累,见惯香港观众转而来面对上海观众,体验肯定不一样。他们在这裏还能遭遇更多不同的可能性,甚至要面对新的意外。对於未来的成长很有帮助。

  上戏教学经验值得借鉴

  作为专业教师,潘惠森认为此行在教学交流上的收穫也不小。上戏有丰富的资源、完善的教学配套和成熟的教学策略,对於未来演艺学院的发展都是重要的参考。他特别感念上戏表演系主任何雁赠送的一套书,研究世界各主要表演流派,这是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演艺学院偏重创作和实践,内地高校的理论研究更强,这对正在计劃的演艺学院音乐剧专业建设都会有很大指导意义。

  因为和司徒慧焯连续创排了《都是龙袍惹的祸》和《亲爱的,胡雪巖》获多个奖项,潘惠森近年来在内地的知名度也不断提升。谈到粤语作品在内地受欢迎,他却自谦是碰巧。近年来,他因要参与教学和行政工作所以较少创作,不过今年十一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香港话剧团将会合作重排他的剧本《在月台邂逅》。

  潘惠森特别告诉记者,当前,文化工作者也应该为大湾区做点事。他的设想是建一所戏剧艺术高校。他笑说,北京有中戏,南有上戏,大湾区也可以树立一个新的戏剧艺术标志。在这其中,香港戏剧人的创作创新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时代怎麼发展,他始终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是“创作的戏剧人”,而不是被动照剧本宣科的“木偶”。

  是次交流活动得到沪港文化交流协会、沪港同创集团及中威华界联合体支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