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器物等等”请“物”说话

2019-07-11 03:03:1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活字印刷”

  【大公报讯】大公报记者汤艾加、实习记者任志千报道:青年广场Y展览平台正举办“器物等等”展览,通过生活所接触的器物,诸如碗筷、牙刷手机等等,记录人类的生活痕迹。展览是为期三年的“赛马会‘看得见的记忆’艺术教育计劃”第一阶段的收官展览,展期至七月十四日晚上九时,免费入场。

  重审器物的意义

  每一件生活的器物都承载着使用者的记忆,观众通过器物的展示触发对於生活日常的反思。展览以音乐设备上常见的五个按钮代表五个展区,包括“倒带”、“播放”、“快进”、“暂停”及“录音”,让参观者重新认识器物。展场还提供二维码(QR Code)让观众即时参与“看得见的记忆互动区”的活动。

  策展人马建聪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分享:读工业设计出身的他曾经对新器物尤其偏爱,自从参与这个项目后,通过和参加者的交流让他重新审视了器物自身的意义,除了记录製造的过程,还有使用者的经历和记忆。他反思,一件器物被丢弃后,同时被丢弃的是否还有过去的回忆?在这个概念之下,他也把疑问和感悟带到了这个展览。

  诉说器物的故事

  “倒带”(rewind)展区的主题为“物归原形”。展场以智能手机为例子,将站台打造成一个秤,模拟今天一部智能手机的功能如果还原回昔日一件件器物,如电话簿、电脑、钱包、时鐘、日曆、相机、书籍等等,合共逾四十八磅的装备。这个展区内带领观众回顾器物进化过程中留下的点点痕迹。

  “播放”(play)展区的主题为“请‘物’说话”。通过赋予物器拟人化的录音对话,如饭桌上最常见的饭碗及筷子的对话,脉脉含情地诉说自身的故事。

  “快进”(fast forward)展区的主题为“弃”物何价。从前,人们对器物讲求实用耐看,今天则追求新款潮流,让器物像快进模式般变化万千,有些器物很快变成“弃物”。展区罗列一些曾被大家珍爱的“弃”物,例如黑白电视机、传呼机、火水炉、黑胶唱片、猪仔钱罂等,让观众回顾与这些器物相处的美好日子。马建聪以“金继复修”为“暂停”(pause)展区的主题,希望提醒观众有些器物在被破损之后,尤其是陶瓷等,不只有被遗弃的命运,还可以通过修复,使其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记忆载体。

  而“录音”(record)展区主题为“留言勿等”。观众可藉录音留言,记下自己与器物之间的生活痕迹、感情经历、成长故事等。展场位於柴湾道二三八号青年广场Y展览平台(C、D、E区),更多展览及活动详情可浏览网页www.youthsquare.hk。

  图:实习记者任志千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