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三地科幻小说作家畅叙

2019-07-22 04:23: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记者刘毅报道:今年香港书展的年度主题是“科幻及推理文学”,引领读者感受虚拟世界的魅力。书展期间,内地科幻小说作家韩松、香港科幻小说作家谭剑、台湾科幻小说作家伊格言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虚实之间与想像未来──华语科幻的不同面相”讲座,讲科幻与现实的勾连、讲各自的创作缘起和历程,以及华语科幻小说的发展前景。

  如今的城市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小说家可从中获得灵感,“我在北京第一次搭乘地铁时,那种拥堵感就给了我创作感受,令我写出了《地铁》一书。”韩松表示:“当前时代的特征是未来在‘入侵’现实,很多曾经‘发生’在科幻世界的事情已在现实出现。这个未来和现实混合的时代愈加令人着迷,也为科幻作家营造出新的创作空间。”

  在梦境之外看梦境

  今次书展,韩松首部繁体字小说集《乘客与创造者》,书中收录的《地铁惊变》、《春节降临,北京西站》均是作家依据现实时空的思维发挥。韩松说:“科幻小说家是一种站在梦境之外看梦境的人,很多时候其作品都是基於现实的大胆想像。”

  谭剑亦有同感,在其眼中,对一个科幻小说作者而言,想像力固然不可缺少,而对社会现实的记录同样重要。以他的作品《人形软件》为例,当中就记载了一件“保护香港云吞麵小店”的故事:“写作时,我採取了双线并行,一条叙事线索是网络黑客的科幻故事,另一条则是如何守护保存面临关闭的云吞麵店舖,结果是读者更喜欢守护小店这条线。”谭剑笑说。

  人类文明源於想像

  伊格言则注重以科幻探知人类的精神世界:“我最近读了《人类简史》,愈发感觉人类文明本来就始於虚构的想像,是诞生在人类的脑海中。相比较广阔的外界,人类的思想更值得探索和发掘。”

  说到具体的写作经过,韩松表示:“我习惯用手机记录灵感,不会提前列故事大纲,也喜欢被书中的角色带着走,任情节自然发展,因为未来有太多不确定性。”而理工科出身的谭剑则会在创作前列出故事架构和时间线,设定好一个又一个谜团,虽然写到最后也会打破先前的想法;伊格言亦与谭剑一样,喜欢想好一个谜团的发展轨迹,甚至列好发展年表,如二十七万字的《噬梦人》,光是故事的拆解笔记就有足足八万字。

  讲座现场,三位讲者好似三个多时未见的默契好友,不仅互相问答,更提出有前瞻性课题,譬如韩松问谭剑和伊格言:他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Al)介入写作这件事?谭剑答道:“通过程序运行,Al也可以模仿演奏出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听上去与原作并无分别,但我们的时代需要的不是複製,而是另一个艺术家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伊格言则讲出颠覆性答案,认为在未来世界,人类会变得越来越虚拟,甚至将意识上传云端,通过程式编码,与人工智能交友、结婚。

  或许,有人会问:当现实与科幻愈发趋近,科幻小说存在的意义又是什麼?韩松在讲座尾声时点题:“在一个谁也看不清的现实和未来之间、所有人都无能为力之时,科幻小说家拚了命地写作,帮助人类思索──未来会怎样?是否有好几个未来?这些都需要一个理性、科学的大脑来解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