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猎民变迁\三少民族告别原始踏进现代

2019-07-31 04:24: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古里乡莫日根民间艺术团演出传统节目\大公报记者王月摄

  “三少民族”是指集中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三个少数民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他们曾是共同居住在山林中的遊猎民族,如今在山下比邻而居,交往密切,在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七月十二日至十七日,范长江行动内蒙古行一众传媒学子深入三少民族聚居地,探访他们下山的原因与山下的生活状态。\大公报实习记者 何家宝、锺冈志、牛彤 呼伦贝尔报道

  三少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形式。儘管世世代代薪火相传,靠口头保留的语言依旧流失严重。而时间不仅侵蚀语言,甚至吞噬文明。七月十五日下午,採访团来到鄂伦春自治旗的古里乡。鄂伦春自治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长何雪光向採访团介绍说:“鄂伦春族是三少民族中最后下山的,下山之初人口只余两三千。”三少民族主要信奉萨满教,“那时候医疗条件也不好,人们生病了不去医院,男性的平均寿命一度只有四十多岁。”直到今天,中国境内的鄂伦春族人口也不到一万,而最早下山的达斡尔族在二○一○年的人口普查中已有十三万余人。

  通过表演延续习俗

  现年八十七岁的老人胡绿英二十岁时下山生活,下山后她就开始了製造狍皮手工艺品的工作。白马过隙,老人回想起山上日子,表示山上情况不太理想。鄂伦春的习俗是年青力壮的男人在山上打猎,妇女照顾小孩。因资源不够足,只有少量肉食。一九九六年一月,鄂伦春自治旗颁布《禁猎通告》,收存了猎民的枪支弹藥,在境内全面实行禁猎,许多猎民纷纷转狩猎为手工製作。被问到喜欢现在生活还是山上生活时,老人说:“感谢政府的帮忙,我喜欢现在生活。因为可以有好的住屋和食物,养老计劃也非常好。”虽然不能再以猎民方式生活,但老人把文化传向后人。她的子孙都成为当地艺术团的一分子,利用表演延续民族文化。

  科技拯救濒危语言

  胡绿英几乎不会说汉语,在採访中需要借助翻译将她说的鄂伦春语翻译成汉语。而与她相反的是,她的子孙却都几乎不会鄂伦春语,“他们平时都说汉语。”她说。採访团採访中发现,三少民族的老人不仅懂自己民族的语言,许多还掌握其他两个民族的语言,但随着民族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越来越低,三少民族的年轻人往往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已不会说。比如鄂伦春族的年轻人何云博,就说自己“不太会说鄂伦春语。现在的年轻人会说鄂伦春语的已经很少了。”

  口口相传的语言不仅承载了先人的信仰、历史和英雄故事,也是其共同的记忆,为了留住历史和濒临失传的语言,政府和机构正在努力。据何雪光介绍,除了利用电台等媒介传播语言外,目前政府已经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三少民族的语言字典,用国际音标註音,其中《达斡尔语图解词典》已出版,另外两个语种也在筹备出版当中。古里乡乡长白鹏英补充说:“我们还会利用微信教授鄂伦春语给小朋友,由老人录音教单字和句字,然后再播给小孩听。”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