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艺术赏析/当西方爵士乐遇上传统中乐/周凡夫

2019-09-04 04:24: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伍敬彬为“当雅诺斯卡遇上香港中乐团”音乐会特别创作的《下一站月球》

  来自斯诺伐克的雅诺斯卡乐团(Janoska Ensemble,简称JE),於七月十二日和十三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遇上”香港中乐团;而较早前“华意堂”策劃在葵青剧院黑盒剧场举行的“无极爵跃”,则是西方爵士乐“遇上”无极乐团的中国弹拨乐器;至於由“龙音乐艺”在香港大会堂主办的“鹤鸣清音”,则是奏古琴的乔珊“遇上”箫笛专家郑济民的音乐会。这三套和中国乐器(音乐)有关的演出,正好展示出今日香港乐坛通过演出的实践,对中国音乐在美学上的多元探索与追求,突显香港一直以来便是中西文化汇聚中心的角色。

  选曲融合多元文化

  音乐发展与时俱进,在进入千禧年后迎来突破,到今日中国倡议“一带一路”,正是现今网络全球化下必然出现的现象。在这种文化大环境转变下,香港中乐团每个乐季都必然会有跨文化节目,将不同的音乐美学融合,进行多元探索,“当雅诺斯卡遇上香港中乐团”便是今个乐季中让观众的音乐世界变得更为广阔的节目。

  其实JE的五位“家庭”成员,已带有跨文化背景,用的虽是西方乐器(提琴加上钢琴及低音提琴),但演奏风格却融合了西方的艺术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元素,与通俗爵士音乐、流行音乐的特质,是多元文化融合的音乐。当晚开场JE演奏的三首乐曲,便将西方“古典音乐”融合了不同的美学;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序曲,先加入一段法国国歌《马赛曲》,末段再融入犹太人的传统婚礼祝愿歌;接着保罗.麦卡尼的《昨日》,伴奏的却是巴赫的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的前奏曲音调,融合了流行乐与巴洛克音乐;JE的钢琴手弗朗蒂谢克(Frantisek)所写的《阿玛迪斯的伦巴舞曲》,却将莫扎特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的音调,发展成他自己原创的拉丁美洲伦巴舞曲。周熙杰指挥香港中乐团演奏他自己的作品《乐队组曲Ⅱ》则是一首融合了东亚及东南亚的音乐特色的多元风格音乐。

  两团相遇 乐手较劲

  两团“相遇”的音乐再拓得更阔。第一类《春江花月夜》和《查尔达斯》,前曲由JE与七位中乐手演奏,琵琶主导,保持原曲形态;后曲由四位中乐师採用了管子、唢呐、笙、三弦,和JE以互Jam方式演奏,并加入演奏小提琴的老父班迪,还有歌手亚帕特,中西乐器都有很好的发挥,乐曲下半部还插入邓丽君的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更和观众以掌声互动,将音乐会带上高潮结束上半场。

  第二类由周熙杰指挥香港中乐团将JE版的两首乐曲重编演出。先奏的《蝙蝠》加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流行金曲《Those Were the Days》;再奏帕格尼尼第廿四号《随想曲》,则加入匈牙利的《查达斯》舞曲,两首乐曲都被注入了强大动力,让两把提琴有如鬥剑般高速狂飊,同时乐团亦能紧接着推进,将气氛越推越高。

  压轴一曲,也就是伍敬彬特别为这次双方合作度身创作的《下一站月球》,这首三个乐章不间断演奏的乐曲,分别採用了香港人熟悉的粤剧《帝女花》中的《香夭》、《大开门》等音调,再融入爵士乐元素,将兄弟帮各乐器的性能发挥得不错,作曲家在乐曲解说中指出灵感的由来:“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阶段落月计劃的‘嫦娥四号’於二〇一九年一月成功登陆月球,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这首乐曲期望探索中国式的登月,为观众来一次有关月亮的中西音乐文化融合。”根据此一背景,看来仍可发挥更多想像力呢!

  图片:香港中乐团提供

  (上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