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穿粤.西关》焕发岭南魅力

2019-10-11 04:24: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在灯光映衬下,夜晚的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美轮美奂

  【大公报讯】记者黄宝仪广州报道:粤剧、南派武术,醒狮轮番登场,鸡公榄、白鹅潭、艇仔粥、打铜器等岭南文化符号相继现身,一台富有西关人文情怀又别具传统粤剧特色的文化盛宴《穿粤.西关》九月杪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了惠民演出。十月四日起,粤剧博物馆进行夜间开放,这裏将有更多西关传统文化的剧目,吸引年轻人了解粤剧和西关文化。

  多角度观赏博物馆景致

  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旅遊体育局局长吴永祺在首演仪式之前,介绍了粤剧艺术博物馆的活化运营情况。粤剧艺术博物馆位於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北面,博物馆的园林景区由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组成。针对博物馆存在的部分场所未对外开放、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粤剧艺术博物馆积极应对提升,夜间开放并新增两展览空间。为此,十月一日起,馆内梨园小筑、琼花堂的两处粤剧文化展览正式对外开放,同时开放涌边遊览区域,市民群众可更加便捷入馆,多角度观赏博物馆的美丽景致。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馆,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加博物馆的生机和活力。

  粤剧艺术博物馆活化运营项目负责人陈德发介绍说,粤剧艺术博物馆活化运营项目计劃在广福台和剧场定期举办粤剧曲艺专业演出活动;在馆内设置文化创意馆,设计销售博物馆主题和岭南特色的文创产品;开展画戏妆穿戏服、脸谱绘製、艺术摄影等粤韵体验活动;以及举办粤剧艺术专题讲座等活动。此外,十月四日起,粤剧博物馆进行夜间开放,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早上九时至晚上九时。

  情景旅遊剧展西关情怀

  首演仪式之前,广东音乐曲艺传承实验基地揭牌,标志着粤剧艺术博物馆也将成为广东音乐曲艺的展示弘扬阵地。粤剧艺术博物馆馆标同时发布,馆标整体以篆书“粤”字重构设计,以红豆(粤剧美誉“南国红豆”)外形和色泽作印章表现,主题图案呈现博物馆园林建筑和粤剧化妆脸谱剪影,表现博物馆主题特色。

  《穿粤.西关》是为粤剧艺术博物馆量身打造的一部旅遊剧目,国家一级演员丁凡担任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何笃忠监製,国家一级演员彭炽权,黎骏声,陈韵红,梁玉嵘担任艺术总监,国家二级编剧冯敏仪编剧,广东粤剧院青年导演文观坤执导,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广东曲艺团青年优秀演员及南国醒狮、武术团队等五十人参与演出。

  记者现场所见,《穿粤.西关》是以广福台、晚沙湖、湖面小舟、假山为舞台,融合声光电技术,在灯光和湖面烘托的美妙氛围中。轻舟泛於湖上,醒狮穿人群而过,“李小龙”的中国功夫虎虎生威……岭南味浓厚的粤剧、粤曲弹唱、南派武术、舞狮等轮番上演,令人沉醉。园林表演结束后,小剧场内一场持续四十分鐘的专业粤剧表演接力而来,粤剧名家带来经典唱段《七月七日长生殿》、《牡丹亭之遊园惊梦》、《白龙关》、《活捉张三郎》,让人听出耳油。

  何笃忠接受记者採访时表示,“这部剧没有完整的故事,通过不同的串联展示西关文化魅力,观众可以各取所需、各有所好。”据介绍,该剧今后将定期上演,计劃每月演十五场。粤剧艺术博物馆将不断更新创作更多西关传统文化的剧目,打造全息旅遊剧场,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粤剧,了解西关传统文化。

  片:大公报记者黄宝仪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