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修复中日关係须直面历史/[大公报记者]徐小惠 刘毅

2019-11-18 04:24: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傅高义与《中国和日本》/大公报记者徐小惠摄

  十一月十一日,中日研究专家、哈佛大学亨利.福特二世社会科学荣休讲座教授傅高义(Ezra F.Vogel)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召开记者会,宣布其新书《中国和日本》中文版在香港正式出版。作为少数能说中文、精通日语,对中日社会均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傅高义曾出版过《邓小平时代》、《日本第一》等著作,对中日两国的政府与人民都有很深的了解。《中国和日本》历时七年写成,以中日一千五百年的交流史为视野,涵盖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结,当天在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傅高义表示希望能以此书推动改善中日关係,建立和平的秩序。

  新书发布会由傅高义同社会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主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主持,香港岭南大学历史系讲师、《中国和日本》中文版翻译毛升等嘉宾出席。

  根据甘琦介绍,《中国与日本》一书的英文版刚刚在今年7月於美国发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在中文版的编辑过程中,对英文原版中的一些史料性的问题,进行了再度的核实与修正,因此在史实上比英文原著更準确、更权威。

  新书审视中日关係史

  记者会召开之时,远处不到一百米,暴徒与警察正在中大校园内对峙。今年八十九岁的傅高义历经二战、冷战,又走过后冷战时代,对於当天活动,现场之外发生的情景,他显得非常沉着和镇定。

  七年前,傅高义发现中日关係开始陷入紧张的氛围,他担心两国间一不小心就会滑向战争,因此动了写作《中国与日本》一书的念头。从準备,到写作,历时七年,他以两国朋友的身份,以怀抱同情态度的旁观者身份,试图破解中日关係的死结。

  金耀基开场时说:“无论从学术、从情感、从关係的角度而言,没有人比他(傅高义)更合适写作此书。”《中国和日本》一书中,傅高义将中日关係放入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中审视,将两国的交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日本学习中国,到中国学习日本,再到新时代“政冷经热”的双边关係。对於中日关係的修复,傅高义认为要直面历史。

  “中日是天注定的邻居。”傅高义对金耀基的这句话深表赞同。“从隋唐开始,中国的汉字、佛教等基因传入日本,影响至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是老师,日本是徒弟,东亚文化、儒家文化的形成皆离不开此。”金耀基说,“后来,甲午战争让国人意识到日本现代化的成功,中日的师徒关係开始颠倒,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从孙中山到梁启超等,纷纷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文化。”

  盼两国青年了解彼此

  傅高义一九六三年发表的《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近年来受到内地社会热捧,因为书中跨越三十年的日本社会现象,几乎都在今天的中国得到体现。如上世纪日本与美国之间持续不断的贸易战,如今美国又开始对中国宣战,常常会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要避免重蹈日本“广场协议”的覆辙。而傅高义与金耀基都不以为然。他们不认为“广场协议”代表日本的衰弱。“‘广场协议’后,日本其实进入一个由大到强的过程。”金耀基说:“中国现在也在由大国向强国转型。大,代表的是体量,而强,意味着现代化的全面与深入。”二人谈到:“中国未来可能不会像之前经济增长速度那麼快,从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六,将来变成百分之二三也有可能。”“但我们建设一个什麼样的国家好呢?GDP最高吗,还是要人民幸福?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向日本学习,关於如何现代化。”他们都赞成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在高科技领域,日本的创造性不一定能领先中国。但在基础科学方面,还是日本更厉害。”

  “在军事、科技之外的领域,中国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傅高义还提到:“在经济方面,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和日本没差多少,内陆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十几年也能解决;但社会方面若要追上日本,做得好的话,沿海十年之内能赶上,内陆则需要二三十年。”他希望中日年轻人之间能够更多的交流,了解彼此,建立友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