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日本设计师“布置”点缀六厂

2019-12-10 04:24: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作品重现纺织厂场景

  【大公报讯】记者谢敏娴报道:布是时装的基础,别致的图案,多变的材质,展现设计师无限创意。布是如何造出来呢?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CHAT六厂)现正举行“须藤玲子:‘布’之作业”展览,展出日本纺织设计师须藤玲子的创作绘图和草稿、原材料和设计原型、录像和场域声效、视觉装置,还原布料从概念诞生到设计、製造的情景。

  诞生於餐巾纸的草图

  甫走进南丰纱厂,八十多条色彩鲜艳的鲤鱼旗,仿如遨遊天际。这是法国设计师Adrien Gardère使用须藤的布料製成的装置作品《鲤鱼流》。日本男儿节悬挂鲤鱼旗的传统从江户时代延续至今,最开始鲤鱼旗只有黑色,明治时代加入红色鲤鱼,昭和时代又新增蓝色小鲤鱼,如今更可见到绿、橘、粉红等各种颜色。须藤玲子认为,时代变幻,传统也在不断进化中,《鲤鱼流》正是体现这些变迁。“从单一黑色到五彩缤纷,有人坚持将鲤鱼旗如风幡般悬於旗杆上,也有人会手作迷你版放在桌上,大家用不同方式传承,而我通过布艺保存传统,也希望促成更多对话。”

  来到二楼,展品琳琅满目,遍布整层空间,长廊中玻璃陈列柜摆满须藤玲子的草稿、笔记本、工具等,墙上放着百样布料,供人触摸感受质地。走近展厅,先声夺人,各种机器作业声响,让人彷彿身临纺织厂。是次展览艺术指导斋藤精一表示,运用投影、音效等多媒体重现布料纺织的技巧和过程,其中或许有很多噪音,却是纺织工艺的真实环境,也是展览特别之处。

  须藤玲子的设计灵感大多来自生活的巧遇。展览中以“土耳其的墙”为名的一款植绒,就是她一九八○年第一次到土耳其旅遊,看到一座又一座由泉水形成的棉花堡石灰岩,为之惊叹而设计的。须藤玲子说,旅行中常有灵光一闪的瞬间,还有次她身上没带纸笔,唯用手边的咖啡在餐巾纸上画起草图。

  长吐交织 废料再造

  布料设计中难免会产生大量边角料被浪费,须藤玲子也在思考如何废料再造,创作全新的织物。二○○七年她在松冈丝绸坊看到一堆堆写着“长吐”的丝蚕废料,那原来是茧,过往曾被用作造纱线,但因处理工序複杂,渐渐无人问津。翌年须藤玲子与当地织物工业组织合作,决定重塑“长吐”。“经过无数次试验,终於用手纺出较纤细的丝线,之后更成功研发长吐细纱,集保水、吸湿及抗菌等多功能物料。”展览中“长吐交织”装置再现这一演变过程,在须藤玲子看来,只要发挥想像力,废料也变宝。

  展览的结尾以多种不同的纯白布料,搭配柔和灯光,观者犹如走入一个飘浮空间。其中的一款羽绒蝉翼纱是须藤玲子最喜欢的设计,那是她偶然观察到,羽毛从空中飘落时,带着一种极轻盈的美感,萌发出“如何用布料重塑漂浮感”的创意。她当时将这一理念告诉纺织工后,他们直说不可能,“但我非常想试试看,每天都到工厂跟他们一起动手做,人手把一片片羽毛放进两层薄纱中,也许他们被我的坐言起行打动了,渐渐互相信任,有信心将不可能变成可能。”须藤玲子说,造一种新布料最久的周期长达五年,布料设计最有趣的部分是,通过不同人的使用让织物所呈现出的不同形式,使她兴奋不已。“於我而言,这是一种使命,也是职责所在。”

  图片:大公报记者谢敏娴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