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从《周易》看武汉疫情的启示/刘 震

2020-02-09 04:23: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武汉疫情牵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国难面前,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首先在此祝福所有人能够平安度过灾难。

  在这段时间,不少关於《周易》的消息层出不穷,作为一个研究《周易》的学者,本人也有不少的朋友来询问这些资讯的真伪。其中一篇流传甚广的小段文章中,分析了“鼠年”与“鼠”这种动物的关联性,进而冠之以《周易》之说。不少朋友对此都颇有兴趣,但从学术上分析这个说法还是有点问题的,因为“生肖”的说法属於民俗学,其所出现在历史中的时间远远晚於《周易》的诞生,且《周易》所秉持的态度与诸如“生肖”学之类的民俗也有着不小的差异。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在此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易”。

  在中华文明的早期,我们的先祖与世界各个早期文明相同,也渴望能够更为深刻与準确的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自然,故而发明了各式各样的预测方法,用於推演自然的变化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也就形成了中国最为古老的“卜筮之学”。这些预测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工具各有不同,在上古典籍中则将其统称为“易”。“易”一方面代表了我们先民对於自然的认知与探索,另一方面则包裹着神学色彩,其关键词在於“预测”。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目,内容上林林总总,形式更各有不同。其中《周易》是知名度最大的一种,那麼为何称其为《周易》呢?

  理性思辨

  关於这个问题,历史上较为通识的认为《周易》之“周”乃是时代之称谓,如《汉书》中所记为汉代史实。“周易”乃是周代预测学之称谓。小子认为这种解释较为可信,其主要原因不仅在於《周易》的主要文字内容成书於周代,更在於其思想特点与周代文明十分契合,即突出“以人为本”。

  周代是中华文明人文情怀觉醒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逐步走出原始信仰的时代。其突出表现为“以德为先”的伦理观念以及借此建构的区分天人之际之尝试。这些特点在《周易》之中有着较为直接的体现。虽依然以预测为目的,但《周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愈加重视人的行为,特别是所预测的诉求是否合乎公序良俗,预测所涉及的人品行是否端正,皆成为推演结果的重要依据。至春秋时代,当孔子喊出了“仁义求吉,德性求福”的口号之后,自此《周易》在预测推演的过程中以理性思辨取而代之传统的史巫之术。

  在《周易》逐步学理化的过程中,“易”之中与《周易》所不同的部分并没有随着《周易》的出现而消亡,相反,其亦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由於人的科学体系与自然变化存在着认知上的矛盾,使得“易”之中偏向於神学一直有着合理的生存空间,特别是汉代谶纬之学的流行与佛道两教之蓬勃,使得“易”的体系逐步下沉至社会世俗生活之中。今日世人所熟知的风水、命理、择日、相术等大行其道。前面所言的“生肖”之说,亦是此时所出现。而《周易》则在汉代被奉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由於《周易》与“易”中其他的部分在思想差异上日渐增大,后世遂以“术数”名之《周易》之外的“易”之种种。自此《周易》成为经学,术数则以子学面目流传於世。

  顺天信人

  讲到这裏,我估计大家应该明白《周易》与术数是同源而异向,而我们开头所提到的“子鼠”等说属於术数,却非《周易》之内容,那麼最终问题来了,如果以《周易》来看待武汉疫情,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在《周易》中的《大有》卦中有一句话,其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句话看似是在宣传上天对人的庇佑,但孔子对这句话做出了自己的解读。其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在孔夫子看来,取得上天保佑的方式并不是祭祀与祈祷,而是要顺天信人。

  所谓顺天者,在於準确掌握与顺应自然之规律,中华文明传统历来重视“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的关键在於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此次事件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恰好起源於对自然的亵渎。事实上,传统中华文明一直强调“敬天”的观念,以《周易》为例,大家耳熟能详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就是中国人效法自然的总诀,在其看来,天地之道乃是一切规律的源头,人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準确的认知与实践自然规律,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天人合一”。

  至於信人,则强调了诚信在社会管理与公共秩序中的价值,此次疫情在牵动华夏万千儿女关注的同时,也对於我们现代社会的资讯传导提出了新的命题,在当今资讯社会之中,人人都是发声筒。也正是由於这种原因,使得谣言的产生与传播变得异常简单。这其中既有民众表达上的错位,亦不可排除有部分谣言本身就意在破坏政府的权威。因此,笔者以为“信人”者一方面要加强对民众的整体诚信教育,突出诚实守信的樸素美德,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学会辨别资讯的真伪,尤其是抵制刻意撕裂社会稳定的不实之言,只有团结一致对抗疫情,对政府的安排要作出积极回应,我们才能取得这场战“疫”的最终胜利。

  中华民族历来善於灾难中汲取教训,我们既不怨天尤人,又能够知错能改,从而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实现了多难兴邦,也成就了绵延数千年而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周易》的忧患意识与高瞻远瞩一直为人所称道,也许正是以《周易》审视疫情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文中小题为编者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