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界定身份 艺术家怎称量?

2020-05-31 04:23: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摄影师Kirk醉心中华文化

  为应对疫情,今年三月起,超过六十个本地艺术机构合作搭建网上展演平台“ART Power HK”,以“你认为艺术何价”为主旨发起众筹,为香港艺术界寻求来自各界的支持。同期,政府公布“防疫抗疫基金”资助开始发放予艺术文化界,帮助艺术家和团体渡过短暂难关。

  问及是否符合资格领取政府的“防疫抗疫基金”?毛维说:“很不巧,以自己现有的状况,不在合资格之列。”由此,他引出了一个多年来艺术界一直探讨的问题,“香港‘艺术家’身份用什麼标準才能相对公正地检定?如何让珍贵的资源能惠及真正的艺术家和艺术创作团体?”毛维认为:“本地新一代艺术家面临的情况是,创作过程需要时间与资金,如果连生活都无法顾及的时候,要花时间去做其他兼职来‘吊命’,又从何专注於谈创作呢?”

  创作需要时间与资金

  艺术发展局研究部曾於二○○○年公布了《界定艺术家身份的方法:国际比较与综合分析》,当中指出,“一个折衷的资格办法,是採用多元化的会籍检定方式:艺术家可以通过检定手续载入名册,也可以用自我认定加上从业经验的方法;名册上註明其资格类别,分‘检定会籍’与‘非检定会籍’两种。”此刻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当年採用的艺术家检定办法是否适合香港,值得探讨。

  毛维说:“通过国际交流,得知有些国家会以创作的作品数量、品质、为艺术行业服务的时间,对当地艺术的贡献,作为衡量的标準,成为官方认定的‘艺术家’,政府有专项资金恒常资助予艺术家及团体,推动作品创作。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一段时间的构思、打磨,这笔资金足以帮助艺术家缓解经济的担忧,促进优质作品的产生。或许,香港很多好的作品因为这些原因只能停留在理论与想法上。这对於香港的艺术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也流失了很多好的艺术人才。”

  行内人看来,解决这些问题,对於如何扶持香港未来的本地艺术发展,也对建立完整的艺术产业体系至关重要。从表面上看,香港每年的艺术活动丰富,国际级的展览及演出活动频繁,观众得到国际级的艺术体验充足。然而光彩之下,香港创作的优秀演出节目、培养的国际级艺术家的数量,是否已与社会发展程度成正比?

  参考资料:艺术发展局研究部《界定艺术家身份的方法:国际比较与综合分析》(2000年7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