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星球移民、AR文创…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的作品别出心裁

2020-06-15 11:07:06聚合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首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闭幕式暨第二届启动仪式直播间

星球移民、食物网络、AR文创……中国大学生创意节脑洞绽放,梦创未来!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新时代创新、创意人才。6月12日,首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在抖音及梨视频双平台同步完成了闭幕式暨第二届开幕式的直播。年轻化的传播形式,创新性的环节设置,蔚为大观的优秀作品,备受广大师生、业界与公众的关注。直播期间抖音累计观看人数达200余万,同时在线人数突破6万人;梨视频累计观看人数达100余万,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万人。

首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为大赛支持单位,并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艺术教育协会和上海中盈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围绕高校“美育·创意”,以“关注创意,参与创新,享受创造,实力创业”为宗旨,为全国各大高校美育创新成果和学生创意理念转化搭建平台。



首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闭幕式暨第二届启动仪式领导合影

创意旅程:交流成长,破茧成蝶

首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以“未来视”为主题,自2019年启动以来,历时8个月的创意思维与理念的激烈碰撞,获得了全国513所高校的支持,涵盖29个省市地区,征集作品10872件,并创下了官方网站浏览量2955万人次,最高单日点击率170万人次,官方微信公众号粉丝量30213人的成绩。

在首届大赛即将进入尾声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中国人民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统一抗疫行动中来。在这个特殊时期,首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组委会联合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艺术与设计》杂志,共同推出“抗击疫情”公益创意作品征集活动,征集讴歌在疫情中令人感动的人物、事件和平凡人瞬间的公益创意作品,并以获奖者的名义捐赠防控物资给母校。本次活动共征集了2280件创意作品,通过中国大学生创意节平台的集中展示和推广,充分体现了全国高校师生抗击疫情的坚定信念。

创意主场:实力PK,才情四溢

6月6日,首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完成了全天线上总决赛的实况评审,10大分类入围决赛选手以现场连线的形式实况展示与讲解,同时评委连线现场作出评审,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原则。参与评审的组委会专业评审团有著名舞蹈艺术家黄豆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卢新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等17位学界、业界评委。决赛现场同学们热情高涨,得到了全国各高校师生的关注,直播总量达383937人,同时在线人数最高峰值达52313人。



创意工艺优秀作品《渴望生命的延续》



创意环境设计优秀作品《wave潮汐波能住宅》



创意摄影优秀作品 《星球移民》



创意影视优秀作品《星· 尘》


创意工艺优秀作品《共生(历史与当代的碰撞和对话)》



创意环境设计获奖作品《横港村旅游食物网络—食间》



创意新媒体优秀作品《千古骁腾》AR文创产品



创意产品设计优秀作品《便携式输液机》



创意产品优秀作品《药理魔方》



创意美术优秀作品《印象深圳》

创意直播:年轻脑洞,永远在线

6月12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闭幕式暨第二届开幕式活动,为更好的与广大大学生进行互动,扩大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的影响力,组委会与时俱进开创性的选择了大学生喜爱的抖音及梨视频双平台进行直播。活动直播过程中回顾了首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的优秀作品,揭晓了十大分类排名并进行了别出心裁的线上颁奖仪式,公布了高校组织奖等其他奖项,展示了中国大学生创意节“抗击疫情”公益命题创意优秀作品,并结合短视频平台的特性,进行了在线才艺表演,让大学生们直接参与到直播中来。

创意起航:新·起源,新征程

在首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闭幕的同时,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也拉开了序幕。推出全新主题“新·起源”,倡导“美育”进一步融入社会和生活,并提出“回归初心,关注当下,探索未来”的行动口号,推动大学生们积极融入社会和生活。直播活动仪式上组委会邀请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卢新华、上汽通用雪佛兰品牌总监郭越,共同以视频录播的方式为活动致辞祝贺,并启动了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的开幕仪式。

据了解,2020年第二届大学生创意节将在赛制上进行创新改革,大赛将集合全国优秀作品和参赛团队于市集场景中,邀请企业参与展开现场售卖、路演等丰富的形式,将市场反馈作为作品评比的一部分,为在校大学生们创造从校园走进创意核心,对接社会需求的契机。组委会在创新的基础上,还倡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特别增设了一个“非遗再生”独立竞赛单元,聚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蓝本的创新创意,倡导大学生深入了解非遗传统文化精髓,并在继承传统技艺和经验的基础上打开思路和眼界。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