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当科技有温度 虚实之间皆艺术

2020-12-10 04:24: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十下创作”创办人之一黄庭坚

  一场突如其来并旷日持久的新冠肺炎疫情,令现实空间被安全距离打散,展览、演出纷纷延期或取消,艺术科技在兵荒马乱中走向大众舞台。月前行政长官在2020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大力推动艺术科技发展的各项计劃措施。这一次香港可以抓住潮流,跻身时代前列吗?对此,新锐多媒体创作公司的创始人、实验剧场的艺术总监、青年设计师、资深策展人以及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各有各的看法。《大公报》将通过一连三期的专题报道,展示不同界别人士面对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态度,并探讨艺术科技的未来走向。

编者按

  艺术,强调人文与人性;科技,总是与冰冷、无情挂鈎。其实自卓别灵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开始,“科技会否带走人性”之讨论就喋喋不休,直至今天。很多艺术家对於科技怀抱一种天然的牴触,却因疫情被“逼上梁山”,为自救不得已转至线上发展。回望这一年的香港文艺界,有人坚持线下展览、哪怕人丁稀落也要面对面交流;也有人在互相隔离的云端,借助技术,实现了跨越边界的热闹与相聚。\大公报记者 徐小惠

  位於上环的Soluna Fine Art画廊今年在“限聚令”措施下,举办了韩国艺术家金永宪的香港首次个展“金刚山:电子乡愁”。金氏喜欢用传统的水墨画工具,创作数位为主题的作品,古典与前卫之间的衝突,在作品内外皆可见。画廊主理人李同恩面对疫情,依旧坚持传统的现场展览,“因为我认为线上看展容易分散注意力,难以悟得画作真谛。”她始终相信,对於艺术作品而言,面对面的交流更加真挚也更加重要。

  就在传统艺廊挣扎求生之时,香港的多媒体创作公司“十下创作”(下称:十下),“迎来创办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一年”。十下的创办人之一、九十后港青黄庭坚(George)介绍道,公司上半年营业额同比增加80%,项目增加55%,合作的国家与地区亦成倍拓展。

  採访地点就约在十下公司的会议室。穿过新蒲岗林立的工厦,老旧的升降机裏彷彿能听到年久失修的零部件摩擦运转的声音,在这充满“港式风情”的工厦森林的包夹中,来到十下门口。没有想像中的金属、电子等冷峻未来元素,十下工作室的风格温馨而轻快:员工们或赤脚或穿着拖鞋,端着咖啡在办公室中走动,木质的装修风格,一切看起来自由、舒适、年轻。

  “科技很想有人性”

  长久以来,不断有人将科技置於人性的对立面,认为其代表一种机械、重複的运动。若将科技放到历史长河中,会发现其概念是不断变化的。从石器时代,到农耕文明,到机器大生产,到如今的电子时代;从岩画,到水墨,到电影,到新媒体艺术,艺术也在伴随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当初笔被发明以后,苏格拉底说它会让人们依赖记录,而变得健忘。”George边转着手中的笔,边说道,“这就是艺术家对科技的看法。”城大创意媒体学院院长艾朗宏(Richard William Allen)近来在展览“艺术机器.过去/现在”中谈及他所认为机械变成艺术的三种可能,即机器本身的古典美感;机器被赋予人文意义;机械成为艺术家的灵感,与艺术家建立联繫。而这三种可能,并非今天电子时代所特有。任何时代,只要有人,科技都有成为艺术的可能。

  “艺术和科技不是两块铁板加在一起的是非题,其中间有大量的灰色地带,有可能会诞生一个很有人性的科技。”George特别展示了十下的研究员王镇海的装置作品《勤力电路》。作品通过大量的继电器,组成一个重複、单调又冗杂的电路,以驱动某一物件。创作之初,王镇海希望显示一个现象:“电路可以多愚蠢地运作?”但随着对作品的深入创作,在反覆调试电路的过程中,电路似乎渐渐有了自己的人格与故事。这是一件用艺术赋予科技人性的作品。

  “我认为科技走到这一步了,科技很想要有人性。而那也会成为人新的可能性。”看着工作室中或放鬆交谈,或认真工作的同事们,George说,要对人有信心。“就像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质疑我们的话语空间会否越来越自由。我觉得我只能相信积极的一面,相信我们总有面对问题的方向和方式。”

  “艺术就是要好玩”

  George的乐观,令十下的作品也充满关怀与人情味。疫情期间,他们为一家跨国企业的“活动日野餐”设计了一款互动软体,员工,即玩家,通过软体创建一个代表自己的人物,并操作这个人物在风格温馨的“家园”中与其他同事聊天、视频、休閒野餐。从技术角度而言,这个软体的设计并不複杂,但贵在心思与创意,“现在大家线上开会的方法都很无聊。在这个COVID-19肆虐的年代,我们希望用新的渠道和方法来面对工作和生活。”对这个软体设计的初衷,George解释道。

  对於George而言,艺术并非只是挂在墙上高高在上的一幅画、一张相,也不是用各种複杂代码、精密机械包裹的形而上的理念。在他看来,艺术就是要好玩;而好玩,意味着互动性和普适性。以他们此前帮助香港科学馆做的一个与颱风有关的展品为例,过去关於颱风的展览,最终常常以图文资料静态展示。George认为这样不好玩。於是他们将展览的主体设置为一张可供六人遊戏的桌子,并将桌子做成一个公园的俯视图,颱风在这个“公园”中玩耍,有的在溜滑梯,有的在荡鞦韆,观众可以抓一个颱风过来,看看它是谁、来自哪裏、有何特点。

  在George看来,科技本身是工具,艺术是看待这个世界的某种角度,“艺术+科技”是我们当前这个新媒体时代独特的视角,“是於寻常中发现的非常的角度,将传统的东西变成可互动的界面,他们所碰撞出的好玩度和衍生出看待事物的新角度,我认为是很艺术的。”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