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这一腔西部情结最是动人

2021-03-01 13:25:19大公网 作者:邢婷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和多华老师相识已是十年有余,时日愈增,愈发觉得多华老师身上有一种卓然厚重的西部气质。

这种气质似乎无关于他乃土生土长的甘肃人——成长于斯,行走于斯,成名于斯,昔日为这片黄土地留影的字里行间如今仍读得出仆仆风尘,读得出烈烈西风,更读得出款款深情。

这种气质也似乎无关于他略显浓重的西部口音——不紧不慢的腔调最后总是拖着厚厚的鼻音,进京工作多年似乎未被“同化”,许多朋友们听来却是倍感亲切,西北人的质朴和倔强由此也可见一斑。

直到有一日,多华老师告知即将开启三年的援疆干部生涯,在西部以西的辽远大地上,在风光与人文并重、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时刻,作为西部人的他又会如何讲述新的西部故事?这是我所好奇的,也是热烈期待的。

此后,认真翻看多华老师的朋友圈成为我每日的必做功课。不同于不少领导干部对新媒体工具的“惧怕”“不自信”以及微信朋友圈中自觉的长期“隐身”状态,频发朋友圈的多华老师似乎显得“另类”,但在我们看来,多年一线新闻工作经历以及对互联网舆情工作的熟悉正给了多华老师一份从容开放的姿态。

于是,我逐渐领略到另一层新疆的大美,这种美由一张张笑脸拼成——午后暖阳下,惬意的对谈中当地老者慈祥的微笑;课余撒欢嬉戏的孩童在镜头前肆无忌惮的大笑;车间里正在忙碌的女工略带腼腆的笑容……

整整三年,一次次往返于天山南北的行走中,一次次深入基层的实际调研中,多华老师再度用笔和镜头讲述着又一场和西部的深度邂逅。

正如他所说:“发现新疆之重,并不是一种醍醐灌顶式的顿悟,而是历经了一次次行走之后的感受和思索,其中既有由古至今的历史求索,也有由外而内的心理思辨,更有实事求是的现实考量。”

这三年,尽管相距数千公里,但我几乎紧跟着多华老师的步伐深度发现新疆。微信中一帧帧画面,一节节饱含深情的片断讲述,让我顿悟,多华老师深藏的西部气质或许正是源于对西部土地上人的细致观照,对人性的真实体悟。

这一点,多华老师在中国青年报社工作期间就已显露无疑。作为多华老师旧日的小字辈同事,刚入社时便知晓他的大名。

或许不少人有所耳闻,多年文脉传承,引领新锐思潮——在以文识人的中国青年报,没有“几把刷子”,没有像样的代表作是断断站不住脚的。令我们这些后辈极为敬重的是,在偏远的甘肃,多华老师多年笔耕不辍,他的笔下涵盖了当代西部人的生动群像,亦官亦民,有不吝的赞美也有刻骨的反思,而他所写的《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等报道更是成为载入报史的经典之作。

就此看来,“新疆是个好地方·达人西游”品牌横空出世并成为传播爆款并不意外。从壮阔天山到美得不可方物的胡杨林海,从冰雪世界穿越到旖旎花海,再到楼兰古迹、米兰遗址前驻留沉思,窥探千年文明瑰宝,2年中8季节目220名网络达人最直观地领略大美新疆的同时,不吝通过多种渠道向全世界推介新疆,由此构成现象级传播盛况。

在我看来,多华老师领衔设计、策划这一工作品牌的本意并不止于让达人们记载美景的瞬间,而是创造机会让达人们真正走进这片土地,深入接触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了解他们古老的精神文化传承,知晓他们的生活秩序,理解他们对未来的希冀与期盼。

于是,我们看到了达人们笔下、镜头中一张张生动的脸庞:寒天地冻中捡到手机,并想尽办法归还的哈萨克牧民;热情、专注的民间手工乐器传承人肉孜·巴吾冬;在南疆,主动用普通话向客人问好的柯尔克孜族小女孩……

他们的热情、坚守、真挚、善良、淳朴让这条民族文明的支流奔腾不息,并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分你我,相融交汇,奔向更远的远方。

——讲好他们的故事,也就触摸到了新疆的魂。

如今,多华老师已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三年援疆工作任务顺利返京。然而,甚为遗憾的是,三年间却没有当面聆听多华老师讲述期间精彩故事。

机会并不是没有。2018年10月,我曾携家人赴疆旅游,本已约好探望多华老师,天公不作美,当日从吐鲁番返乌鲁木齐路上严重堵车,回到宾馆已接近两点,几个小时后便要踏上返程飞机,考虑到多华老师第二天仍有繁重公务在身,时间紧张,便决定不去打扰。一年后,又是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婉拒多华老师发来的新一期“达人西游”的活动邀约。

至今想来,都是满满的遗憾,屡屡辜负多华老师这位才华横溢、宽厚温润的前辈,只有寄望于借这篇小文略微弥补一下心中的愧疚之意。

(作者邢婷系中国青年报社记者)

责任编辑:郭晓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