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地方百科全书/《香港志》修志育人 细说7000年发展历程

2021-07-20 04:23: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刘智鹏(左起)、梁元生、李焯芬、冼玉仪、陈坤耀活动后合影。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酝酿多年,历经艰辛,令人翘首以待的香港地方志,终于在去年年底出版了第一部《香港志》首册《总述 大事记》,获得社会正面回响。昨日,香港地方志中心于香港书展举办主题讲座,多位香港本地专家学者以“《香港志》的历史意义和责任”为题,从寻根、记录、承传的角度,讲述编修地方志的意义及责任。\大公报记者 刘毅(文、图)

  编修《香港志》是一项巨大的史学工程,整部香港地方志共计66卷,预计于2027年完成,超过200名专家学者以不同形式参与并支持这项工作。首册《总述 大事记》共774页,记录了从公元前5000年先民活动到香港回归20周年的这7000多年间,香港历史的变迁和6000多件大事件。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地方志中心编审委员会首席召集人李焯芬表示:“地方志的修订关乎中华文化传承。”

  李焯芬介绍,未来整部《香港地方志》涵盖66卷,共计2500万字。为何要在香港坚持编修地方志?他认为,原因包括:“其一是存史,地方志可以详细记录一个地方上发生的事情;其二是资政,可为管理一个地方提供参考。”为了令大家更加形象了解,他还幽默道:“就好比你去加州定居,去查一查地方志,就会知道这个地方历史上就多地震,怎能不买地震保险?”

  他补充编修地方志的另外两大意义──育人和研究,前者顾名思义,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后者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得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结论:“地方志包罗社会上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佛经曾记载六祖慧能不识字,言下之意家境不好。饶宗颐于1980年代去广州新兴查看地方志,发现他们家有很大的家产,不会穷到没有机会读书。  

  为香港历史正名

  万事开头难,由头开始做。“但为了让更多人明白香港历史流传过程、社会演变经过,修志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荣誉教授冼玉仪分享自己学生时代学习历史的经历,感到编修地方志可以为香港历史正名,关乎现在和未来,“通过修志,继而明白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将去往何方。”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及研究教授梁元生,很开心香港终于有了自己的地方志,“我曾去过多个地方的图书馆,馆内都会有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摆放一排排地方志,如今香港也有了自己的地方志,让我更加了解这个我出生的地方。”他亦提及上海设有上海通志馆,此可成为香港修志的借鉴经验,“馆内收藏大量有关地方志的文献资料,譬如当时政府的官文、民间记录,甚至是外国人留低的文章,林林总总就形成了以地方志为基础的‘上海学’。”

  “国有史,地方有志。志不是史,一般人不可以修史,而地方志则是将一个地方发生过的事情做尽可能详尽的记录。”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学术及对外关系)刘智鹏解释“史”、“志”之分:“正史不可能似地方志一般事无巨细地记录,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正史中找不到的人物,可以通过地方志去查其曾落脚何处、都去过什么地方旅行。”

  首册将推出英文电子版

  《香港志》第二册《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专志将于今年12月出版,涵盖经济、金融、文化及社会四大范畴。专志主编之一、香港岭南大学前校长陈坤耀在讲座现场介绍,《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专志是香港首本完整及翔实记录香港人参与国家改革开放的志书,全书共近120万字,记述自1978年12月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既是“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和“贡献者”。

  “十几年前,我就有了编修地方志的念头。”陈坤耀忆述:“改革开放时期,香港为内地贡献了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深圳今日的高速发展亦与香港有关。我自己也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期间,分享西方经济学知识及管理经验,亲身见证其发展脉络。”而第二册《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聚焦香港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全过程,“我相信它会成为一部发展中国家人都应该看的书。”

  另外,《总述 大事记》英文版电子版将于今年底出版,是中华民族史上首次有英文版本的地方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