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浸大获5283万研发艺术创意技术

2021-07-26 04:23: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计划在未来推出由表演者、观众和机器三方协作合办的音乐会系列。\主办方供图

  【大公报讯】记者徐小惠报道:由香港浸会大学(浸大)领导的研究计划“香港人机共生艺术创造平台技术建设”,日前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的第十一轮“主题研究计划”拨款五千二百八十三万港元,进行为期五年的研究。研究成果将包括艺术数据库、人工智能创意算法系统、研究型剧院、数码艺术与政策网,以及别具特色的创意应用项目等,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平台,推动艺术科技文化产业的新变革,使香港在艺术科技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优势地位。

  采集数据量化偏好

  浸大副校长(研究及拓展)郭毅可和协理副校长(跨学科研究)潘明伦将带领国际跨学科研究团队进行此次研究,郭毅可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提到,这是研资局首次对艺术创意技术项目拨出大笔资助,研究团队将研发沉浸式互动延展实境媒体平台,采集人类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的各种数据,建立一个全面且广泛的艺术数据库,以作人工智能(AI)模型的训练之用。

  “我们将建立一个个体化的模型,来量化人的偏好。”郭毅可认为是次研究最难、最精彩,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数据的采集。他解释说:“我们这个项目要构造一个沉浸式的环境,让表演者在不同的环境中表演,量化他们的情感和表演。”他以舞者为例,“舞者在跳舞时,可以测量他们的节奏、形体的表现、肌肉的运动;对于观众,要测量他们的感觉,包括脑电、情绪、体温、眼球、动作等反应,是专注还是分心,是激动还是平静。”再将两边数据构成一定的联系,可以形成新的观演关系。“这个数据现在世界上是没有的。”

  与技术研究同时进行的,还有伦理方面的研究。“当前很多关于伦理的研究是很空泛的,而这个是很具体的。”郭毅可举例:“比如是否要允许对人有负面影响的作品诞生,比如人机合作诞生的艺术品的版权问题,又比如收集脑电波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道德、经济的东西都要一起研究。”

  浸大将在研究后期推出三个创意应用项目,即超级人工智能艺术家──世界首个“音乐艺术双年展”;拥有同理心和情感的人工智能演出(共情互感AI)──由表演者、观众和机器三方协作合办的音乐会系列;以及人机共生歌剧──结合沉浸式的延展实境技术、由人类和机器在沉浸式虚拟世界中携手创作新型歌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