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舞台人生/怀念永远的“林妹妹”王文娟\叶中敏(文、图)

2021-08-14 04:23:4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二○一七年四月,九十一岁的王文娟获得第二十七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林妹妹”走了!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八月六日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终年九十五岁,传统戏曲界殿堂级、典范式人物又少一人,戏曲爱好者闻讯莫不黯然。

  王文娟三个字,已经和林黛玉画上等号。事实是,小说《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到底长相如何、气质怎样,没有人见过、也不会有人见过;但自越剧《红楼梦》拍成电影并风靡全国后,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认定:王文娟所饰演的林妹妹,就是曹雪芹笔下林黛玉的化身和“原型”。

  自此之后,几乎所有戏曲舞台上的林黛玉,以至电视剧中的林姑娘,一律都是“王文娟‘A货’”,从样貌到一颦一笑,都学足电影版《红楼梦》中的王文娟,眉眼一定细长、脸庞一定尖尖,讲话柔声细语,还要偶尔耍耍“小性子”、发发宝哥哥的脾气……。偶有不符合王文娟这个“林妹妹”形象的,观众就不“收货”。

  戏曲表演艺术讲求塑造人物,就像京剧《贵妃醉酒》中梅兰芳饰演的杨贵妃、《借东风》中马连良饰演的孔明,都是“一锤定音”式的演绎,不如此演观众就不卖账。王文娟的林黛玉,和这些大师级看齐,后人要想超越,怕也是不可能的了。

  “一锤定音”式的演绎

  越剧源起浙江绍兴嵊县,早期是“全女班”,演的多是小生小旦爱情戏,唱时用鼓板伴奏,又名“的笃班”,观众多是家庭妇女,“爷们”是不看的,在戏曲界也并无地位。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袁雪芬、范瑞娟、尹桂芳等在上海组成“十姐妹”,向崑班借鉴,改良剧本、唱腔和表演,上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山河恋》、《白蛇传》等剧,演出质素有了大幅提高。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方针下,《梁祝》与《红楼梦》拍成电影全国放映,一下子,连广义的非上海人都迷上了“梁兄哥”与“林妹妹”,越剧唱腔优美动听、表演细腻自然的艺术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认可,在全国戏曲界也站稳了一席之地。

  这里面,王文娟和著名“徐派”小生徐玉兰的贡献可说是最令人刮目相看的。一九六一年,上海越剧团首次来港,在九龙普庆戏院演出,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吕瑞英、金采风等,剧目有《西厢记》、《红楼梦》、《打金枝》、《碧玉簪》等,演出备受欢迎,但其中,由徐、王主演的《红楼梦》,观众抢购门票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而且,每当演到“黛玉焚稿”和“宝玉哭灵”时,场内必然饮泣声四起,不少女士“喊湿几条手巾仔”,完全被王文娟和徐玉兰真情流露的演出打动了,演毕谢幕多次观众还不肯离去,场面十分感人。

  其后,徐、王主演的《红楼梦》电影在港上映,再掀热潮,连看数场是不在话下,“最高纪录”有连看二三十场,甚至“追”到上海去继续看徐、王演出的。

  而自此之后,港、台电影界亦掀起了一股戏曲片热潮,大导演李翰祥、岳枫、李萍倩等拍摄了大批黄梅调、越剧电影,捧红了凌波、乐蒂、李菁等一批古装片演员。

  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由于很好地演绎了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和反封建色彩,不仅吸引了大批“姨妈姑姐”着迷,就是一些知识分子和中学生、大学生也被深深吸引,并由此开始了对中国戏曲文化和内地情况的关注。这其中,以研究香港文学著名的作家小思(卢玮銮)就是一位“徐王迷”,她当年还只是一名中学生,放学匆匆做完功课就赶去戏院看《红楼梦》。

  学者小思亦是“徐王迷”

  在获悉王文娟逝世的消息后,小思老师在手机短讯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噢,林妹妹归天了,我辈入迷者永记于心。感谢上天赐给我们一位活的林妹妹,有过,就幸福。”文末并附一帧王文娟“林妹妹”低颦浅笑的照片。

  王文娟表演艺术是全面和深刻的,“林妹妹”是其代表作,还有《追鱼》、《孟丽君》、《春香传》的演出亦相当成功。她在表演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掌握人物个性,一般女演员演林黛玉易流于多愁善感、体弱多病的表面,但王文娟的林妹妹是有爱有恨以至刚烈倔强的,“葬花”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以及“焚稿”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休教白骨埋污淖”,近乎控诉式的激情唱做,都使得林黛玉这个在贾府簪缨世族封建大家庭中受到压迫、含恨而终的弱女形象得到更准确的演绎与昇华。

  “林妹妹”去矣,王文娟生前学生单仰萍、王志萍,在老师多年悉心教导下,唱做已颇得乃师神髓,但在人物个性掌握和表达上仍欠一点深度,有待更好承传。

  观众永远怀念“林妹妹”,王文娟老师走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