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慷慨捐赠/至乐楼捐赠续推广传统文化

2021-08-21 04:23: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司徒元杰表示,香港艺术馆希望将捐赠者所捐赠的藏品善待、并持续发展。\大公报记者李亚清摄

  今年七月,至乐楼艺术发扬(非牟利)有限公司及其家族成员再次馈赠八件珍藏予香港艺术馆,标志着合共三百六十三件的至乐楼书画藏品已全数捐赠香港艺术馆。

  至乐楼藏中国书画第二次捐赠珍品展正于香港艺术馆举办至本月二十九日,在馆内工作多年的香港艺术馆首席研究员(至乐楼及吴冠中藏品)司徒元杰,近日分享至乐楼主人何耀光及至乐楼藏品的小故事,并浅述捐赠背后的意义,希冀继续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大公报记者 李亚清

  上世纪五十年代,不少人从内地南下香港,有的人带着珍贵的书画文物,让本地累积了一定的重量级收藏。部分藏家逝世后,选择捐出藏品。为保存国粹,本地建筑界商人何耀光(1907-2006)自五十年代起购藏中国书画,他特别以“先人品而后艺事”作为收藏的先决条件,其“至乐楼”收藏亦成为香港三大重要古书画收藏之一。

  “至乐楼藏品主要涵盖三个时期,包括清风高节的明遗民、画派纷陈的明清,以及南隅寄情的二十世纪作品,当中又以明遗民的书画为最重要和最具特色。”司徒元杰提及明遗民画家、别号“八大山人”的朱耷,“他是明宁王朱权后裔,亡国加上妻子和儿子先后离世,令他大受打击,画作中常见愤懑情绪。”至乐楼除了收藏其画作,也有他画的册页,当中可见其签名把“八大山人”连在一起写,看起来既像“哭之”又像“笑之”,有“哭笑不得”之意,表达心中郁结。

  石涛的《写黄研旅诗意册》也是重要藏品,该画册原本有三十二页,至乐楼收藏了二十二页,馆方研究后得知,剩下的十页里有四页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另外六页相信已消失。“文物流传下来的过程充满危险,尤其是纸本的,虫蛀、火灾、人为意外,很容易消散。”

  朱耷、石涛、弘仁、髡残都是出家的明遗民画家,被称为“四僧”。吴冠中曾研究弘仁和髡残的作品,形容前者如白瓷器,后者如紫砂陶器,司徒元杰把藏品中的弘仁《云根丹室图》与髡残《雨花木末图》比对观看,赞叹吴冠中看画功力,“两者各有不同的美,俗不一定比雅差。”

  构建彼此信任的关系

   除了明遗民画作,藏品中也有不少明清文人画等,比如高简的《写陶潜诗意册》,今次展场内也选了两张展出,一张是桃花源外隐蔽的洞口,一张是洞内风光,画风细腻。

  司徒元杰和何家相交多年,曾为他们举办展览,也为其引介藏品到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展出。他很感谢他们如此慷慨,“这些古书画的市场价值不菲,但我们和藏家之间很少说到钱,说的是彼此的信任。”

  香港艺术馆至今收藏中国书画作品逾六千件,除了购藏外,亦获多位藏家慷慨捐赠,获捐比如至乐楼全数藏品,又如四百五十多项吴冠中画作及个人文献,令香港艺术馆现成为全球拥有吴冠中作品最多及最丰富的艺术机构。

  “捐赠者有宏大的抱负和情操,他们慷慨捐赠藏品,让大众也能欣赏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希望对得住捐赠者,做好文化艺术推广,将他们所捐赠的藏品善待、并持续发展。”司徒元杰说。

  借展明遗民精品显风骨

  如何令这些藏品持续发展呢?“过去多是以办展、出书的传统方式,而未来,我们将有更多新方向。”为让大众熟悉这些藏品,馆方费了不少心思,比如与香港邮政合作推出特别邮票;与香港电台合作推出节目,介绍欣赏中国古书画的方法;制作“至乐拾趣”动画,介绍多组至乐楼藏品并计划分派给学校。“馆方一直注重艺术教育。”司徒元杰说,“希望这套‘至乐拾趣’动画日后能够作为香港中小学的教育素材,增强中小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今年十一月,香港艺术馆将首次借出五十多组至乐楼藏品至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展至来年三月。司徒元杰表示,今次特选别具风骨的明遗民精品,以促进中外艺术文化交流,让海外的观众有机会欣赏这批藏品。

部分图片:香港艺术馆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