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业界解读/发挥优势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021-08-25 04:23: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圣耀皇权——俄罗斯皇家珍品展”现于香港文化博物馆举行,展出多组由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收藏的宫廷珍品。/大公报资料图片

  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宣讲活动正在香港举行。中联办主任骆惠宁于23日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会上表示:“全球发展的最大机遇在中国,香港发展的最大机遇在内地。”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在这里交流合作,令香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为支持香港提升自身竞争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亦为香港的文化发展、非遗保护以及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具体而实在的政策支持。如何看待香港文化艺术事业面对的发展机遇?香港文化艺术界又该如何把握这种机遇?大公报记者为此专访来自文化研究、文学创作以及表演艺术领域的三位艺术人士,郑培凯、葛亮、崔德炜,听他们解读“十四五”规划中有关香港的文化定位。/大公报记者 李亚清、徐小惠

  记者:“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将为香港的文化艺术事业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郑培凯:香港人要认识历史文化传统,认识之后有一些新的发展,这个就是机遇,能够带动香港社会发展。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需要香港人的投入,充分认识中华文化,才能够有所发展。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文化,传递到世界,香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新角色。

  葛亮:香港作为整个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示的窗口,“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她对于中国文化脉络承前启后的平台地位。将香港的文化交流中心地位和在地文化元素相互交融,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并可以为香港的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带来更为深厚和明确的文化认同感。另外,香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过程,势必会带来更多和内地、和国外的文化交融以及接触的可能性。

  崔德炜:香港回归祖国后,在本地文化艺术的发展上取得不少进步,与内地的交流合作也颇为密切。我相信,对于未来香港与内地的文化艺术交流也会有更多政策支持,比如有更清晰的步骤、更方便的方式。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不乏充足人才、资讯以及城市接待能力,都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坚实的基础。

  记者: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23日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会上表示,“全球发展的最大机遇在中国,香港发展的最大机遇在内地”。在“十四五”规划背景下,未来香港与内地的文化艺术交流可以如何发展?

  郑培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不仅是带动香港,更是带动大湾区、岭南,乃至全中国,这是从点到面的带动。与内地的文化艺术交流可由方方面面、不同领域发展,相信这也将使得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更频繁。

  葛亮:我认为可以从香港本身的文化脉络乃至渊源,去寻找和内地之间的文化基因的碰撞与交融。比方说,岭南画派实际上也有一个由粤至港的过程。其实可以再一次从内地去为香港的文化寻根,找寻香港文化的前世今生,为她的文化脉络的继续找到未来的依据。

  崔德炜:艺术交流需要碰撞,香港与内地的文化艺术交流首先可在专业方面发展。香港舞蹈团多年来与内地艺术团体有合作交流,透过这些能够令香港和内地的舞蹈人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香港与内地,还可在邀请国外艺团方面增进合作。

  记者:香港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香港如何更好利用自身优势,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郑培凯:目前香港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不够,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存在问题的。如今国家艺术基金对香港艺术家开放,在学术上如果也有这样一个基金,进行针对中国文化传统发展的研究,相信会对人文精神的发展有益处。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只讲传统古代中国故事,更重要的是思考并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有一些建议。

  葛亮:在香港讲好“中国故事”,也代表这种“中国故事”有更多的向外推广和传播的可能性。从另一角度上来说,“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区域优势,为香港提供了吸纳不同文化,并且以一种最为符合国际传播力的方式,去表达、呈现,进而推广中国。

  崔德炜:香港舞蹈团在2015年应邀到纽约林肯中心演出舞剧《花木兰》,四场表演吸引了当地7000多名观众,展示具有香港风格的传统故事。同样是2015年,香港舞蹈团随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等一行赴澳洲,演出《花木兰》之外也进行了工作坊、互动表演等,推广中国舞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