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特 稿/杨振宁未负邓稼先\叶中敏

2021-09-23 04:27: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972年摄于北京。左起:王承书、张文裕、杨振宁、邓稼先、周光召。

  贺寿会上,压轴是“寿星公”登场。百岁的杨振宁,非常周到地逐一多谢了主办单位和与会来宾;然而,接下来的一段话,不仅听者动容,讲者自己也几乎潸然泪下。

  杨振宁讲的是邓稼先,中国制造原子弹元勳功臣。

  杨教授思绪进入了半个世纪以前,他说,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新中国,那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改写了我以后50年的人生轨迹。

  “稼先是我中学、大学的同学,但我们的感情超过了同学和兄弟。”

  杨振宁和邓稼先,本来有着很多的相同,两人是同乡,都在安徽合肥安庆出生;杨振宁父亲杨武之,邓稼先父亲邓以蜇,都是清华大学教授;振宁、稼先同在当年北平崇德中学唸书,抗战期间清华迁昆明组西南联大,两人又是同学。振宁45年赴美、稼先48年随后,连同振宁弟振平,三人在美合租住一个房间……

  然而,1950年之后,振宁与稼先由最大的相同变成了最大的不同,那一年,邓稼先在取得美国普度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后,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大好机会与前途,立即乘船回国,投入了新中国的怀抱。而杨振宁留在了美国。

  这之后的故事已毋庸多言。杨振宁进入美国最高学术地位的普林斯顿研究所,一直名成利就,1957年获诺贝尔奖,杨、邓两个好朋友之间也从此断了音讯。

  直到1964年,传来惊天动地一声巨响,罗布泊升起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很快美国情报机关侦查到并公布了中国原子弹几位关键人物的名字,为首者就是邓稼先!在与杨振宁天各一方的15年中,邓稼先“人间蒸发”,在黄沙扑面、人迹罕至的新疆大漠中隐姓埋名苦干,为祖国的国防核工业、为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这一声巨响,对杨振宁的冲击和震撼,超过了一颗原子弹,超过了一切现实世界中的得失与名利。

  对旧日好友的惦记与关怀,更怀着一份难以言喻的隐衷,杨振宁1971年首访新中国,提出要求会见的名单,头一个就是邓稼先。

  其后两人终于见面,杨振宁看到邓稼先家中的沙发、壁柜都不错嘛;谁知,这时的邓稼先,是周总理亲自下令急召返京,家中沙发等都是“道具”。

  而在这次重逢分别时,邓稼先给了杨振宁一封信,信中最末两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50年后,杨振宁用哽咽的声音说:稼先,我懂你的意思了,我已实现你的千里共同途,你可以满意了!

  50年,一位为国献身、一位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推动了一整代海外华裔学者走上爱国道路,杨振宁未负邓稼先,爱国、科学,异途同归。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