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与时光逆行/文物修复二人组 分享藏品“延年”之道

2022-05-22 04:23: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两位藏品修复主任梁嘉放(左)、吕智超介绍,修复文物的工具包括种类繁多的修复用刷,修复工作会根据不同的文物状况选用不同的刷子。

  文物摆放得久了,难免有损耗,而修复师能令它们重现昔日面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在即,为了令九百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于香港顺利展出。馆方面向全球招募到了两位文物修复主任吕智超和梁嘉放。虽然只是令馆藏好好地在香港展出、再好好地回到北京,但他们仍然满怀热忱,精心思考并安排适合文物展出的环境和器具,从而令香港观众也能切实感受到文物之美。\大公报记者 刘毅、徐小惠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内有两名修复师,吕智超负责纸张及2D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梁嘉放负责3D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他们主要负责故宫博物院借展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吕智超擅长修复中国画。他师出名门,曾任职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佛利尔与赛克勒美术馆,参与并修复大量中国书画,其中包括元代赵孟頫的《二羊图》等,以及参与修复巨型明代绢本《道教雷部辛天君画像》。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完成了从画画到修画的转变。中国画修复技艺有其传承脉络,每一幅画状况不同,当我把它们从残破修复至焕发光彩,感受到文化遗产在我的手上流传,是一件很有成就的好事。”吕智超谈及入行初衷时表示。

  比之吕智超,梁嘉放文理兼备。喜欢化学的梁嘉放,成长于出土过众多历史文物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加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之前于美国修习考古与民俗文物保护专业。曾担任香港大学副研究员,对中国文物进行科学研究,她说:“修复行业是一个文理交叉学科,既需要科学背景,也需要历史和艺术知识。再加上每一件文物状态皆不相同,故而每次都是新挑战。”

  调整好展厅展柜环境

  香港的修复师是不需要去修复故宫的文物的,“开展之前,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老师、修复部门会将它们修复到一个比较好的、稳定的状态,所以基本不会涉及到需要我们去修复它们。”二人需要做的是让这些文物好好地来、好好地回去,“因此需要我们将展场环境、展柜环境都调整至上佳的状态,让文物来了之后,在展示的时间里都能非常安全。”吕智超和梁嘉放共同表示。

  北京与香港,一北一南,相距两千多公里,如何保障九百多件文物的安全,对于吕智超和梁嘉放而言可谓不小的挑战,但二人早有考量,“我们现在工作的范畴主要是做好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展文物的保护工作,做一些预防性保护。”梁嘉放也补充道:“当前的着眼点主要在大环境和小环境两个方面。”

  大环境包括了温度、湿度以及光照。为了迎接这些珍宝,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从去年开始就着手进行大环境的调控,对整个展厅和库房的温度和湿度进行监测,“我们的场馆是恒温恒湿的,和北京的温湿度是非常类似的,这是我们提前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协商好的。现在不管外面的环境是怎么样的,我们场馆的温湿度都能达到文物保护的原则和要求。”梁嘉放说。

  不仅如此,文物在运送的过程中也是恒温恒湿的,从而保证这些珍贵的文物从离开故宫、到运输过程中、再到抵达香港,都能够长期处在稳定的状态下。

  除却对于环境温度的调控,修复团队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虫害。香港环境潮湿,多虫害,不利于文物的保护与存放,“在场馆交付完之后,我们立刻进行了病虫害的监控,包括放了一些防虫害的黏板,足以针对不同种类的虫害,把源头从一开始就控制住,以此避免虫害在馆内的繁殖情况。”梁嘉放补充道。

  在小环境方面,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此番在展柜等具体细节方面下了大工夫。比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当前所使用的展柜,是国际知名的Goppion公司为其度身定做的,该公司是法国罗浮宫展柜的制造商。吕智超阐释道:“它里面的微气候控制系统,可以依据不同种类、不同材质的文物的具体要求来调解展柜内的环境。此外,展柜的玻璃是有UV防护涂层的,里面的灯具也是冷光源的灯具,这一切都为即将来到香港的文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

  科技助判断真实情况

  为了更好地进行修复工作,他们对工作室进行了一些改造,比如装设铁板墙以及购买一些温湿度监测的设备等。此外,他们还从内地扬州定做了一张很大的红色大漆的手工桌子,吕智超介绍:“红色大漆的桌子是中国最传统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工具,在红色大漆桌子上能够更清楚地分辨不一样的纸张、厚度、浆糊的均匀度之类。我们请扬州的老师傅帮我们手工制作这张桌子,再运到香港,亦是历尽千辛万苦,十分难得。”如今这张桌子已经安全抵港,亟待“开工”。

  专访当日,吕智超和梁嘉放还分享了他们延长文物“寿命”之道,吕智超认为事前评估尤为重要:“我要根据每一幅画的‘病况’找到适合它们的修复方案。损坏程度不同,形质又涵盖手卷、画轴、绢本、纸本等,故而我一定要在修复前想好策略,且保证修复过程可逆,不会真的对文物造成破坏。”

  梁嘉放也以自己负责修复的3D文物为例,指出修复难点:“有些文物看似状态稳定,但结构已十分脆弱。譬如彩绘类文物的成分可能使用了胶料,已经承受不了过多的修复工作,就需要先行加固。但倘若使用了加固剂,却难以去除,也会带来一定问题。所以在修复前就要做好决定,不断论证所选修复手法是否适合文物本身。”

  如何进一步解决修复难题?科技的日新月异促进了文物修复工作的发展,比之以前通过肉眼和显微镜为文物做“体检”,“而今的科技手段包括带有记录拍照功能的显微镜和X光机,可以有助修复师了解文物材质和制作手法等,判断出隐性断裂等情况,从而进行无损分析。未来还会有3D扫描技术,相信也有助判断文物真实状况。”梁嘉放道。吕智超亦深表同意:“以绘画修复来说,会用到颜料分析,所以在修复前,就会用红外线技术拍些照片,可以显示肉眼看不到的破损情况。”他亦认为科技手段能检测老化的画卷,有助修复补绢时做旧,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香港特区政府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提到会加强培养本地修复师,吕智超十分欢迎这一措施,“我希望未来香港有更多修复人才可以加入文物修复团队,一起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部分图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