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香港历史建筑中的家国情”凝聚城市记忆

2022-11-10 04:24: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报讯】记者刘毅报道:今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为了令市民更好地了解内地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感人往事,国家文物局和香港特区政府特别策划“血浓于水:香港历史建筑中的家国情”展览。通过140件文物、照片、建筑模型,回顾香港与祖国之间的紧密连系,以及连绵悠长、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

  “有形”建筑承载“无形”情怀

  展览开幕式于昨日举行,发展局局长甯汉豪致辞时表示:“香港位于祖国南疆,是一颗璀璨明珠。虽然只是弹丸之地,却拥有丰富历史文物资源,它们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不少建筑都与我们近代中国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息息相关。”

  展览将历史建筑的“有形”载体所承载的“无形”但浓厚的家国情怀呈现在观众眼前,以超过20幢历史建筑和遗迹诉说家国情怀,包括香港大学邓志昂楼、冯平山图书馆、孔圣讲堂等在传承中国国学和传统文化的贡献。另外,还包括中国银行大厦反映中国银行于战时将海外侨胞捐赠的款项转交内地这段重要的历史,也有东华义庄和东华医院主楼大堂细说东华三院在联系海外华人、支援灾民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等。

  城市记忆也是历史记忆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陆进表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今次展出的这些香港历史建筑文物、图片等,是历史的见证者亦是承载者,它们是香港的城市记忆,也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我们希望展览能够让下一代人也明白香港与内地风雨同舟、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家国情。

  是次展览共分为“心繫神州 作育英才”、“同气连枝 血脉相通”、“同仇敌忾 抗日救国”及“风雨同舟 相濡以沫”四大主题,介绍辛亥革命后赴港文士的文化活动、抗战及“秘密大营救”行动、香港慈善和金融团体对内地的支持,以及香港与内地唇齿相依的交通运输系统等。

  展品涵盖孔圣讲堂“阐扬圣教”牌匾、香港达德学院修业证明书、东华医院“神威普佑”牌匾、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协助发售的建设金公债债券等。图片:大公报记者刘毅摄

  “三趟快车”内地中转相

  为保证香港稳定物资供应,1962年3月,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和铁道部为配合供应港澳鲜活商品“优质、适量、均衡、应时”的要求,每日开行“三趟快车”,满载供港的家禽、牲畜和水产品等,由武汉、上海、郑州三地转经广深铁路到达深圳,再转运至香港。图为广九线深圳工业站铁路公园,此地曾是“三趟快车”在内地的最后中转站。

  《大公报》报道鲁迅诞辰60周年纪念会

  1940年8月,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香港分会、青年记者协会香港分会等主办机构,在孔圣讲堂联合举行一系列鲁迅诞辰60周年纪念活动,包括演出集体创作的默剧《民族魂鲁迅》。图片取自香港《大公报》对此次纪念活动的报道。

  东华三院“神威普佑”牌匾

  东华三院自开办以来,积极为海内外华人提供赈灾、原籍安葬、难民救济等提供人道支援。“神威普佑”是光绪皇帝御赐给东华的第一块牌匾,意指神威护荫,普佑众生。 (主办方供图)

  圣家小堂

  抗战时期,圣家小堂是港九独立大队在赤径的一个重要基地。赤径是被营救的文化界人士和爱国志士离开香港的一个出口,可由此乘船至南澳,再从陆路抵达惠州。

  香港孔圣讲堂(模型)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之后,香港人响应孔教运动以抗西风。不少华商希望以传统伦理凝聚社会团结,遂支援建立孔圣讲堂(一级历史建筑)予名儒讲学,以文学道德化育大众。在香港大会堂于1962年落成之前,孔圣讲堂作为本港主要的社区会堂,经常举办大型活动及讲座,茅盾、郭沫若都曾在此演讲。

  展 讯

  “血浓于水:香港历史建筑中的家国情”展览

  时间:即日起至11月20日

  地点:香港文物探知馆专题展览厅

  开放时间:星期一至三、五: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上午10时至晚上7时

       星期四(公众假期除外)休馆

  费用:免费入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