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粤语版《天下第一楼》十二月三日开演。
大名鼎鼎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人艺),有三齣演出场次超过500场的“看家戏”,分别是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以及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作为当前中国话剧界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何冀平从未将《天下第一楼》交与北京人艺之外的其他内地剧团排演,因而今番香港话剧团排演《天下第一楼》消息一出便成为城中热话,引发一票难求。日前何冀平同导演司徒慧焯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继《德龄与慈禧》之后二度合作的两人,对于今次全新的粤语版《天下第一楼》都充满信心与期待。\大公报记者 管乐、徐小惠
《天下第一楼》是何冀平1987年创作的现实主义话剧剧本,也是她的成名作。故事讲述名噪京城的烤鸭店老字号“福聚德”由衰至兴再转衰的过程,带出人情冷暖、世情变迁,曾获得文化部戏剧最高荣誉“文华奖”和中国戏剧文学“曹禺奖”等多项大奖。对于这样一齣经典的当代话剧剧本,曾有不少剧团向何冀平伸出橄榄枝希望能够排演,但何冀平从未答应。“自从1988年首演以来,除了北京人艺外,我没有授权过其他内地剧团排这出戏。”何冀平说。
与司徒慧焯二度合作
因此,这部戏如今能够在香港推出,并且是在何冀平亲自指导和参与下以粤语的形式将文本重新翻译后进行排演,无疑是十分难得的。个中机缘,也许要追溯到三年前何冀平与司徒慧焯二人在话剧《德龄与慈禧》中的首次合作。当时何冀平希望能将自己在香港话剧团时期创作的经典粤语话剧《德龄与慈禧》复排成普通话版本在内地演出,她邀请司徒慧焯这位香港资深舞台剧导演,以香港的班底加之内地的演员,在内地复排,最终取得了极好的反响,到后来巡演时,戏票一经放出三秒便售罄,可谓万人空巷,成为两地之间一次成功的话剧尝试。
去年何冀平在香港演艺学院举行讲座,当中提到了《天下第一楼》的创作过程,身为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副教授及导演系主任的司徒慧焯在听完之后,对排演这出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意愿,这次,由他主动询问何冀平是否可以复排这个作品,并得到了肯定的回复。何冀平说:“我愿意将这出戏给粤语的原因是,我在香港生活了34年,香港是我的第二故乡。是两地的文化滋养了我的创作。”
京味“粤化”打破语言隔阂
他们先要将剧本的普通话变成粤语。二人希望能做出既保留北京风味,又有粤地味道,同时还符合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环境的改编。在“粤化”的过程中,何冀平表示并不会对于内容做任何的改变,“我的台词从来是一个字都不会改的,但是会转化成粤语的表达方式。”司徒慧焯则希望能够保留多一点北京的味道,因而他坚持让戏中的人物继续唱京剧,而不是改成粤剧。
此外,在表现方式上,“北京人艺的版本会更加传统、写实一点,而我是写实和写意并重。”司徒慧焯说。为此,他们在舞美上花足心思,做了不同以往的全新展现:以更加现代的手法,在文化中心大剧院搭建一座高楼,突破性地将烤炉搬上舞台,配合灯光、音乐,演员们在楼上楼下一齐穿堂,风风火火,热热闹闹地将这个老字号烤鸭店呈现在观众眼前。
向内地观众展示香港文化
10月22日,剧组开始围读剧本,到11月18日采访当天,整台戏已经基本成型。司徒慧焯谈到,这次的版本与以往《天下第一楼》的架构不同,“以前的版本更加家庭戏,这次想要写出来多一点的东西,时代、国家、企业管理。”另外,他希望能够在这部戏中表达什么是屈辱,“当你受尽冷待和看不起,如何重新站起来,再创出一番成就。这个戏是在讲如何坚持、做一些正面的事情,继续发光发热。”
而何冀平则相信,这部戏体现了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在这部戏中,我们将中国文化转化成为运用现代手法的粤语的、香港的文化,戏还是这部戏,但是其中的味道和感觉都有它的特殊性。”她笑言,北京人艺的同仁听说今次演出都十分想“组团”来看,“一方面大家期待一个全新的版本,另一方面大家也想看看香港的文化实力。”她说,“相信这次是一个很好的互动。”何冀平透露,当前已经有不少内地剧院对粤语版的《天下第一楼》感兴趣,“香港有很多很好的剧目,未来都可以引进到内地。如果《天下第一楼》做得好,会为两地未来的交流提供很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