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居港逾20年 以中西文化交流为己任

2023-03-25 04:24: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阎惠昌。

  身为香港中乐团的艺术总监,曾在北京、上海、台湾、新加坡等多地生活和工作的阎惠昌,在香港一呆就是20多年,领略这座中西文化交汇城市的魅力。如今,香港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阎惠昌觉得,香港中乐团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肩负着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责任,在政策优势的助力下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公报记者 颜琨(文、图)

  香港中乐团自1977年成立伊始,就已经成为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的纽带。据阎惠昌回忆,他初次在北京欣赏香港中乐团的表演是在1987年,彼时他是中央民族乐团的首席指挥。他表示,“那时的香港并未回归祖国,香港中乐团用中乐的方式将香港的华人群体与传统文化相连。那是香港中乐团第一次回到内地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相比内地乐团的曲目,香港中乐团的作品题材广泛,充分发挥艺团的艺术特色。”

  深受海外观众青睐

  2008年,香港中乐团又一次来到北京,受邀在国家大剧院完成开幕演出。此时,阎惠昌已经成为香港中乐团的艺术总监,并带团参加演出超过10年。“这一次的经历令我印象深刻,我们准备的两套音乐会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我们还设置了与观众互动的部分,让观众在中场休息时票选下半场演出的曲目、给观众派发拨浪鼓与乐团一起完成最后的演奏,这些在内地都是新的概念。”

  随着香港明确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阎惠昌觉得香港中乐团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更大的责任。在阎惠昌的印象中,香港中乐团在世界各地的演出总是深受当地的欢迎。“每次前往欧洲演出时,与观众签名的时候都是长长的队伍,观众总是在问乐团什么时候会再来演出。”

  冀艺术家善用政策

  在他看来,香港中乐团深受海外观众青睐的原因在于乐团邀请的作曲家深受中西方文化的薰陶。“作曲家大多经过西方音乐体系的教学,而他们本身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因此,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和西方作曲技术重新组合,呈现出外国观众容易接受却又十分新鲜的作品。”

  在阎惠昌看来,明确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后,香港艺术家承担着传承国家文化发展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可以善用利好政策,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我曾经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前往欧洲进行巡回讲学,向欧洲音乐学院讲解中国民族乐团的优秀作品。我希望这样的活动在未来能够得到深化,相信配合国家政策,我们会有更多的资源做出更好的效果。”

  随着国家艺术基金落地香港,香港中乐团也凭借《苍龙引》项目入选去年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项目名单。阎惠昌表示,“申请国家艺术基金的推广项目,可以将香港中乐团多年以来做过的优秀作品,通过国家平台推广至内地和国际舞台。”

  香港中乐团行政总监钱敏华亦补充道,“(特区政府)文旅局亦推出相关申请项目,让曾经入选过国家艺术基金的团队可以再申请相关经费。我们也会考虑再次申请,未来期待着可以将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再带到内地,延续对艺术的推广。”

  难忘中西乐交替指挥

  在成为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之前,阎惠昌已有丰富的指挥经验,曾在音乐会的上下半场中指挥两个完全不同种类的乐团。回忆这段往事,阎惠昌表示,“1991年,我在北京音乐厅的一场音乐会中,上半场指挥爱乐民族乐团,下半场指挥爱乐交响乐团,是非常有意思的经历。”

  彩排过程中,阎惠昌意识到,乐团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乐器、文化和追求的美感。“当我指挥完交响乐后,再与民乐团排练时,就会出现手法、语言上的错位。

  从技术上看,西洋乐器的声音是线性的,而中乐的声音呈点状,但更重要的是文化概念的差异。从整体音色、音乐结构到高潮布局,中西方的音乐作品在美学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