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则更愿意将其称为“劳动者写作”。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劳动者写作始终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而作为新兴行业,快递员承担和塑造着新的劳动类型。对于这种伴随城镇化、信息化而出现的新劳动,我们通过经济社会数据已有所了解,而《我在北京送快递》题材和笔法上都带有新劳动者的印记,又以文学的方式丰富了我们对快递员这一新劳动者群体的认识。
当然,快递只是作者从事过的工作之一。在书中,他记录了自己打过的十九种工,分别是酒店实习服务生、香港人开的服装店的营业员、某石化的加油站营业员、中式快餐连锁店送餐员、雪糕批发部业务员、绘图工作室学徒、漫画社学徒、动漫资讯杂志美编、北京某文印店员工、动漫公司员工、小服装店经营者、商场保安、烘焙店学徒、便利店和自行车店员工、熟食店、网店创业、物流公司夜班员工、S公司和品骏公司的快递员。而这还不包括他认为“不算一份工作”的一些临时性工作,比如在早餐摊帮忙炸油条,与实体服装店同开的网店等。其间,他走南闯北,还和朋友一起到越南河内考察商机。
当这些复杂的经历以质朴无华的笔调写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社会学意义的劳动者样本,更听到了一曲劳动者之歌,感受到打工者的底层悲欢、内心成长和梦想坚持,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说的,“今天我对自己所有的打工经历,只怀有感激和怀念,没有丝毫的不满和怨忿──我承认曾经有过,但已经全部放下了。因为从更多的生活经验中,我逐渐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