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劳动者拿起笔,记录自己的生活,一种从对面观察世界的眼光便浮现出来。在我看来,书中最有价值的篇章是用作书名的“我在北京送快递”。从快递员的角色出发,作者细致地勾勒出了更加真切可感的快递行业。比如,快递员的活动范围虽然不大,劳动强度却很大。淡季的时候,作者每天大约走一万步到一万五千步,旺季时平均每天两万多步,“双11”和“双12”期间每天则能上三万步,而这个“成绩”在他的微信运动里还无法排进前三。再如,作者曾在快递行业领头羊的S公司和相对弱小的品骏工作,对快递行业基层员工的生存状态有直观的比较。S公司享受了人力资源的红利,在劳资关系中极其强势,基层管理者则利用这种强势地位对快递员进行严苛管理,相反,品骏资方的态度则比较谦卑,工作氛围也相对宽松。作者从S公司跳槽到品骏时,站长提醒他填表时在“上一份工作”栏填“务农”,虽然作者是城镇户口并无农可务,但如果照实写在S公司幹过,就会被要求开证明,而这无疑会延缓入职的流程。真实总在细节中,书中这类谋生策略的如实记述,使我们对快递业及其从业者的生存状况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快递员被称为“困在时间里的人”。对此,作者也给出了精准而细致的描写:“一直以来我的时间都是紧绷绷的,就像我的神经一样,只能左支右绌地应付工作”。他算了一笔账,自己日薪270元,每天11个小时,取货运货大约2小时,用于派件9小时,派一个件平均2元,每四分锺派出一个件,每分锺的价值是0.5元。“渐渐地,我习惯了从纯粹的经济角度来看待问题,用成本的眼光看待时间,比如说,因为我每分锺值0.5元,所以我小个便的成本是1元,哪怕公厕是免费的,但我花费了两分锺的时间,我吃一顿午饭要二十分锺─其中十分锺用于等餐─时间成本就是10元,假如一份盖浇饭卖15元,加起来就是25元”,为此,他常常不吃午饭、早上几乎不喝水以尽量不上厕所。当他准备辞职时,时间的枷锁突然消失,他一下子获得了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我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一旦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这些内容促使我们走到生活的对面重新观察世界,进而体会人与人之间似乎无法通约的部分,即如书中所述:“对于一个在假日里逛街的女孩来说,城里的任何两个商场之间都不存在距离。可是快递员很多每天只在一两个小区里活动,对我们来说,几公里外的万达广场和几十公里外的天安门广场都同样遥不可及”。作者还说,自己曾负责“玉兰湾”小区的快递业务,这是一个园林式的高档小区,不但面积大而且布置了小山、花丛、草坡、水道、小桥等,“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它的环境优美,鸟语花香,曲径通幽,但对快递员来说它不够友好;里面的步道太绕,几乎没有一条是直路,有时候两栋楼离得不远,却要绕个大弯才能到达”,当然,小区设计是服务于业主的,不可能为了送快递方便而设计成毫无美感的一马平川,但了解到优美的小区对快递员的“不友好”后,当我们等待快递上门时,却可以少一份焦躁,多一份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