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侨批纸短家国情长2/下南洋与侨批业百年沧桑

2023-05-27 04:24:4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展厅现场讲解员锺耀昌穿上长衫,扮成“写信佬”还原当年情形。\中新社

  薄薄一纸侨批,是连接海内外华侨与侨属及桑梓的情感纽带。史料记载,侨批盛行于19世纪中叶,终止于20世纪70年代,历时150年。其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水客”到出现批局、银号、商号等承办机构,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归为银行统管,既展现了海外游子对于故乡家人的牵挂和责任心,也让今人通过一封封侨批,感受到了以诚信为本的可贵精神。\大公报记者 刘 毅

  作为一种通信汇款方式,侨批发展历时一个多世纪。一封封由批封、家信、汇款单、回批等部分组成,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真实记录了华侨华人艰辛创业的历程及身处异乡仍心繫家国的深厚情怀。侨批最迟产生于19世纪中叶,直至1970年代,所有海外汇款到内地全部经由中国银行办理,侨批才退出历史舞台。

  侨批发展演变历程

  “侨批纸短.家国情长”汕头侨批文化艺术展展厅现场,为了还原当日的写信场景,讲解员锺耀昌穿上长衫,扮成“写信佬”还原当年情形。他告诉大公报记者,清朝道光年间,整个社会凋敝,潮州府管辖地区的人们,外出南洋打工。在当时没有银行、也没有邮局的年代,粤闽琼三地华侨从海外往家里汇款和写信,只能经由“水客”“客头”带回给家乡的亲人。

  伴随时间的发展,侨批的递送需要也在不断增长变化,19世纪30年代左右,批局、银号、商号等承办机构正式出现并发展迅速。虽然这些机构与“水客”同时并存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批局承办发展为主流方式,在潮汕及南洋尤为盛行。

  现场展出的侨批,清晰可见于批封正面写有的收批人地址、姓名、款额和寄批人姓名,有时会标明寄存物品的种类,背面盖有水客或批局的印戳、帮号、宣传广告等。锺耀昌解释指,因应海外华侨的侨批需要,侨批也在不同国家演变出当地特色,例如泰国、印尼、菲律宾、老挝、越南等地的侨批纸张所使用的颜色或印章都有所分别。

  海外寄批一诺千金

  国学大师饶宗颐生前十分重视侨批文化,曾为此题写“海邦剩馥 媲美徽学”八字,把侨批等同于徽州的契约,认为侨批中蕴藏的诚信精神可与徽商的契约精神相等同,可谓海外寄批一诺千金。

  “想像一下,在当年那个没有电报、没有电话,也没有微信支付的年代,海外华人就是依靠侨批将自己赚取的钱财寄给家乡的亲眷。”令锺耀昌感动的是,侨批业务的发展,有其重要的商业价值和文化,尤其在汇款时讲求信用,并没有发生过丢失钱财的情形:“当年,许多侨批派送员家境贫寒,生活艰难,每日要走近百华里路(1华里等于500米),分送上百封侨批。尽管酬劳十分微薄,只有两斤大米或一元国币,但未发生过侵吞批款或丢失侨批的现象。”

图片:主办方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