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业界反响/有望成为新文旅打卡地

2024-05-28 04:03: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展厅一角。右图:展览展出金庸的《读书心得》。

  香港文学舘助理舘长罗光萍:

  香港文学舘坐落在茂萝街7号,这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亦是有浓郁烟火气的地方。我们希望文学既是阳春白雪,亦可以走进社区,把文学的种子在这里播下,希望未来的青少年可以在心中盛开“文学之花”。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出版物、邀请驻舘作家、举办文化沙龙等等,希望可以让这里成为新的香港文旅打卡地。香港并非文化沙漠,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香港的文化复兴之路,亦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支撑,香港在这其中应该扮演桥梁的角色,连结内地与国际。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郑培凯:

  20年前,我就参与了香港文学舘的筹建,回首过往,以往香港的文学发展都是个人化,现在香港文学舘终于成立,意义重大,是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今时今日,香港文学舘初具规模,有了好的基础便会有好发展,纵使空间不大,但构想和设备是可取的,方向正确,比如用数码化和新科技,展示香港文学资料和收藏。

  香港文学舘顾问林天行:

  香港文学舘在这么多前辈文学家的努力之下终于成立。日后,这里可以介绍香港文学、内地文学甚至是外国文学,这样的交流对于香港的年轻人来说意义重大,可以增进对祖国的了解。承前启后,香港的文学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把百年来香港人不断奋斗的“狮子山精神”以文学的形式流传至今。

  香港大学荣誉教授许子东:

  期待香港文学舘在若干年之后的发展愈来愈壮大,希望香港文学舘以作家为主体,能有更多作家,特别是年轻作家参与其中,探究文化和文学。作为香港文学舘文化学术及舘藏委员会委员,我建议展览索性就做成格子间式的展出,复原香港作家的真实写作环境。

  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葛亮:

  作为本地创作者和研究者,荣幸获委任香港文学舘文化学术及舘藏委员会委员,如此除从我写作实践的角度出发,还可以研究者的身份,去深入关注同仁的作品、香港文学的渊源与发展走向,体认本地文学创作的现场。香港是文学和文化的海纳百川之地,本地作家与南来作家汇聚在此,形成清晰而可观的脉络,如今香港文学舘的成立,意义重大,是实现文化复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