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艺坛动静/上海越剧院2.27香江飨知音

2025-02-20 05:02: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越剧《家》保留并突出两组爱情故事:觉新与瑞珏和梅芬、觉慧与鸣凤。

  上海越剧院经典剧目《家》将于2月2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上演,随后,袁范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及折子戏专场也将陆续登场,共同亮相第53届香港艺术节。《家》自2003年首演以来,凭借唯美的艺术风格、细腻的音乐设计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男女合演的经典之作。梅花奖得主、主演赵志刚此前分享创作历程,讲述剧组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展现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大公报记者 郭悦盈

  《家》是上海越剧院于2003年创作并首演的现代越剧,以巴金名著《家》为蓝本,选取了原著中觉新与瑞珏和梅芬、觉慧与鸣凤的两组爱情故事,通过他们的爱情悲剧、思想碰撞以及情感纠葛,展现了没落的封建家庭下新旧思想的冲突,以及动荡时代中的真挚情感与青春理想。

  女性视角下的角色命运

  赵志刚在剧中饰演高觉新,他认为巴金的作品为越剧版《家》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该剧改编自名著,我们已经起点非常高。”赵志刚介绍,《家》的改编版本众多,包括话剧版、沪剧版等,其中许多是基于曹禺的演出本进行改编,人物较为丰富;而越剧版《家》则结合了越剧擅长的爱情主题,进行了独特的艺术提炼。“剧中保留并突出了两组爱情故事:觉新与瑞珏和梅芬、觉慧与鸣凤,同时对其他人物进行了简化”。导演杨小青和编剧吴兆芬这两位富有盛名的女性主创,更是以女性视角切入,突出了几位女性角色的命运。在创作过程中,吴兆芬倾注了极大的情感,据赵志刚描述,“有很多戏她是边写边哭,还用越剧唱腔反复吟唱,一边唱一边写。”

  “唯美,是越剧版《家》的鲜明特点。”赵志刚继续介绍。两位主创在剧中融入了大量诗意化的表达。赵志刚表示,《家》虽是22年前的作品,但舞台设计至今仍不落后。剧组采用了多时空的展现手法,使得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更加丰富。例如,“双诀别”中,“两个魂魄缓缓飘来,和觉新擦肩而过,好像就在身边,碰到又好像碰不到。”视觉效果极具张力。此外,舞台上还使用了大转台与小转台相结合的方式,赵志刚透露:“在香港的演出会使用大转台,并配有三个小的梅花转台,这种设计借鉴了电影的推移镜头,使得舞台更具电影感。”

  音乐融入川剧元素

  在舞台上,有几个片段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兄弟之争”一幕,觉慧因鸣凤之死而怒斥觉新,两人在湖边的激烈争吵中,既充满爱怜,也交织着怨恨,展现了兄弟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梅林相会”则呈现了两位原本被视为情敌的女性,在梅林间坦诚相对、彼此珍惜的感人瞬间。此外,“梅林重逢”“双洞房”“双诀别”“鸣凤之死”“梅觉交心”等场景,也都深刻呈现了各个角色的情感抉择,正如赵志刚所言,“每一折都可以成为一个折子戏”。

  在谈及这部剧的成功时,赵志刚特别强调了音乐的关键作用。他回忆,最初决定邀请作曲家蓝天时,曾遭遇不少质疑:“上海越剧院有这么多作曲家,为什么要请一位川剧的作曲家?”然而,他认为“唱腔设计可以由上海越剧院的陈军老师负责,但配乐应拓宽视野,带来新的可能性”。赵志刚指出,越剧作为戏曲界的“小妹妹”,最擅长的就是广采博收、横向借鉴,善于从许多古老剧种中汲取营养;从昆曲的写意(形体和身段)、话剧的写实表现手法,到川剧的唱腔和表演技巧,逐渐形成了越剧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笑言:“蓝天与巴金同样来自四川,拥有深厚的川剧背景,最初的旋律灵感融入了川剧元素,而我在此基础上改了一个音,又使曲风很越剧了。”这种跨地域的音乐融合,使整部作品的音乐更具层次,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

  高校巡演反应热烈

  《家》的演出在吸引传统越剧观众的同时,也成功走进了年轻人的世界。剧中扮演高觉慧的许杰表示,随着观众审美的提高,越剧的创新和现代演绎越来越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我们保留传统流派,通过唯美的舞美和唱腔,使得现代越剧更加吸引人。”他认为,这种创新让越剧在传统框架内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家》在各大城市演出时,深受大都市观众特别是知识女性的喜爱,在高校巡演中,反响更是热烈。赵志刚回忆起在北京大学的演出,那晚的剧场座无虚席,2000多个座位几乎被填满,演出结束后,主演和主创团队与几百名观众座谈了长达一个多小时。

  上海越剧院此次登陆香港艺术节,不仅延续了经典传承,也希望让更多观众领略越剧的独特魅力。赵志刚回忆,当年《杨乃武》在港演出时,虽然没有传统水袖等元素,但依然获得热烈回应,令他印象深刻。正因如此,赵志刚相信,《家》同样能够打动香港观众,在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找到知音:“香港观众非常开放,越剧能在这里找到更多的发展空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