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学者讲坛”系列丛书。
联合出版集团旗下香港中和出版公司推出“学者讲坛”系列丛书,近年陆续在香港出版,呈现学术研究的视野与特色。“学者讲坛”丛书发布会暨香港学术出版研讨会近日举行,一众丛书的作者与本地学者聚首一堂,探讨新时代如何拉近经典学术书籍与大众读者之间的距离,以及展现本地中生代、新生代学者风貌。/大公报记者 刘 毅
“学者讲坛”系列丛书由香港中和出版发起,邀请港澳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将他们擅长、主打的学科或授课专题,编辑成册,归在“学者讲坛”系列,以适宜普及阅读的图书形式出版发行。迄今已出版《微观〈汉书〉:史家笔下的西汉人和事》《魏晋的哀愁:〈世说新语〉中知识阶层的困惑与抉择》《声律之舞:诗词联创作八讲》等,《孙子兵法》以及《搜神记》相关的学者著作,亦在陆续推出及策划当中。
以小故事带出“微言大义”
“学者讲坛”系列首部作品《微观〈汉书〉:史家笔下的西汉人和事》去年中出版发行,作者潘铭基出席研讨会时提出丛书是“轻学术”的概念。“大学里面是一个象牙塔,如果我们想要把塔内跟塔外的连在一块的时候,我就觉得‘学者讲坛’系列丛书其实非常重要。”
在潘铭基看来,《汉书》以小见大,多着意于细微之处。故而,他在写这本书时,先从小处着眼,围绕《汉书》所记载的人物与故事,选出20个主题,用小故事带出《汉书》的“微言大义”,“我希望读者可以获取学术体验,摒弃其原本的枯燥性。”
《声律之舞:诗词联创作八讲》于近期出版,作者陈炜舜坚持学术和文化传承的心态进行撰写,他也赞同“轻学术”对于作者的价值:学者们在研究、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不一定能够马上用论文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如果能够通过论文以外的写作形式,把这些想法先表达出来,然后进一步发展成熟,就别具意义。
《魏晋的哀愁:〈世说新语〉中知识阶层的困惑与抉择》作者陈岸峰因事未能到会。在书面致辞中,他称赞这套丛书让中青年学者将各擅之学科、受欢迎之授课专题,以适宜普及阅读的图书形式推出。他也表示香港学界前辈身体力行,值得新一代学人传承接力。其著作主要分析并讲述《世说新语》中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坚守和风骨,以及这一时期的人文风气等。
多位作者分享创作心得之后,专家学者也发表了自己对推出“学者讲坛”系列丛书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业界更需要中生代、新生代的学者,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已经成名的前辈学人。出版这套书籍,是一个给予这类学者平台的契机。
给予中青年学者平台
香港城市大学原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形容,这套书不仅仅是“轻学术”,作者们的著述都扎实有据,而深入浅出的风格,能够让大多数的人对学术对文史发生兴趣。
香港都会大学荣誉教授李学铭于1960年毕业于新亚书院,他特别提及学术传承的价值,引用陈寅恪的两句诗“寻梦难忘前度事,种花留与后来人”表达学术传承的意义,并肯定“学者讲坛”系列丛书的出版,从中可以感受到不同年代学者之间的传承精神。
香港资深出版人陈万雄回顾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出版社,都通过出版著作,培养过众多学者,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香港中和出版为香港的青年学者出版他们的著作,让他们慢慢形成成熟的体系,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研讨会结束之后,香港中和出版与“学者讲坛”系列丛书部分作者举行了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