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萧欣浩昨日携新书《寻味非遗》出席书展“从香港非遗饮食看中华文化”讲座。\大公报记者李兆桐摄
因应本届香港书展主题“饮食文化”及日前举行的“香港非遗月”,从事语言文字、饮食文学及文化研究的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一级讲师萧欣浩,昨日携新书《寻味非遗》出席书展“从香港非遗饮食看中华文化”讲座,从九个香港饮食非遗出发,记录各种饮食的制作方法及其背后的故事。整场讲座结合萧欣浩对饮食非遗传承人的访谈与相关主题资料,串联起非遗饮食背后的人情味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大公报记者 李兆桐
曾著有《解构滋味:香港饮食文学与文化研究论集》《流动香港饮食誌》与《屋邨寻味记》等饮食文学及文化研究书籍的萧欣浩,昨日在讲座上对众多前来的读者笑称:“尽管下着雨,也挡不住书迷们来书展的热情。”他介绍《寻味非遗》时表示,希望透过饮食与非遗,让读者理解其实非遗不仅仅是“非遗”两个字,它的背后还包含着技艺,“而技艺的核心一定是人。把话题放到香港的饮食非遗中,那就是和香港人有很密切的关系。”
“技艺的核心是人”
萧欣浩首先从蛋挞制作技艺开始,讲述这一香港饮食非遗背后的中华文化及香港人情味。“蛋挞的酥皮主要以猪油起酥,这种做法源自于中华文化。”他引用明代《竹屿山房杂部》中“千层饼”的做法,指出文中描述的“水皮包油心”这一起酥方法与蛋挞酥皮极为相似。他以在撰写蛋挞这一主题时访问的萧师傅举例称,蛋挞其实与香港的“茶记”息息相关,许多街坊来到茶记就是点蛋挞配奶茶,饮食相依,相辅相成。蛋挞亦承载着制作人的情感:“蛋挞被萧师傅当作是‘无价宝’,他说(蛋挞制作技艺)这个文化会一直持续,因为蛋挞是茶餐厅必备的。”
谈及菠萝包,萧欣浩表示:“菠萝包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食物),见证了香港的历史变迁。”他表示啡黄酥香的酥皮,实际上是改良自中式合桃酥。引用《遵生八牋》中关于“复炉烧饼法”的记载,萧欣浩称合桃又称“核桃”,古时已经用来製饼,其工艺如今被运用于菠萝包的酥皮中。“而以前亦有‘酥皮包’与‘菠萝包’之分,不过可能因为菠萝的凹凸硬皮较难制作,如今就大多是‘酥皮包’的版本了。”在书中James的咖啡室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创新性地制作出不同口味的菠萝包。“从酥皮包到菠萝包,(这件饮食非遗)见证香港的发展,吸收了各种文化。”
助推传统饮食非遗技艺
而与蛋挞、菠萝包常一起配套摆上餐桌的港式奶茶之中的“奶茶”,亦早在清代就有提及。萧欣浩指《航海述奇》中讲述的“牛奶、茶、糖和而饮”的调法更接近港式奶茶的制作方法。港式奶茶依然与茶餐厅关系匪浅:“茶餐厅有‘茶’字,说明饮品的重要,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奶茶。”萧欣浩访问制作港式奶茶的朱师傅,在书中指出:“奶茶是茶餐厅的灵魂。冲一杯好奶茶,能留住一班客人,就已经做到(奶茶的)传承。”
除了蛋挞、菠萝包与港式奶茶,萧欣浩还介绍了豆制品、蠔豉蠔油、虾膏虾油、茶楼点心、云吞、水饺的制作技艺,并引用技艺相关的古籍记载讲述其背后的中华文化。他在讲座的最后表示,在香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茶餐厅中,不同的饮食非遗代代相传,“而最打动我的就是非遗背后的人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些食物背后的兄弟情、父子情、师徒情。这些来源于中华文化的饮食非遗,在这样一代代的人情中,从宏观到微观串联到香港文化之中。”正如萧欣浩在《寻味非遗》序中所说,“中华文化、饮食非遗,早就通过吃喝,从街市到餐枱,慢慢开始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