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话剧《哈达铺的灯光》获评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日前在杭州举行。由甘肃省话剧院创排的红色主题话剧《哈达铺的灯光》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呈现获评“优秀剧目”。\大公报记者 郭涛甘肃报道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于9月5日至25日举行,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政府承办。
话剧《哈达铺的灯光》以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甘肃哈达铺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中央红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突破天险腊子口到达哈达铺镇,人数锐减至不足八千人,且仍被重重包围,主要领导人之一周恩来又身染疾病。哈达铺淳朴的乡亲们用他们的真情温暖着一路上饱经风霜的每一位红军战士,充裕的物资给红军提供了给养,红军得以在这里休憩和整编,周恩来的病情在这里也得以治癒。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邮政代办所”得到一张《大公报》,得知陕北还存在着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从而提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前进,使哈达铺成为红军长征命运重要转折点。
重现军民深情
话剧《哈达铺的灯光》通过“序—八场—尾声”的结构,以时空交织的叙事手法,串联起红军在哈达铺的休整与决策过程。剧中,一盏摇晃的马灯成为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它象征着革命火种的传承不息,从百姓打消疑虑倾囊相助全力拥护的热情,到邮政代办所里毛泽东展开《大公报》时的凝神屏息;从伤病员在农家炕头疗伤的细节,到战士们临别时与乡亲们依依惜别的场景……全剧以微观视角切入宏大历史,用细腻的人物刻画与戏剧冲突,将“信仰”“牺牲”“传承”的主题熔铸于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中,兼具历史纵深感与戏剧张力。
该剧的编剧李维平告诉记者:“反映哈达铺这段历史的文艺作品,尤其是话剧可以说几乎没有。”这部话剧的推出,填补了长征题材中哈达铺细节的空白。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红军精神的传承。通过舞台艺术,让观众深刻感受哈达铺在长征中的重要意义。李维平表示,2025年恰逢红一方面军抵达哈达铺9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该剧成功演出并获得殊荣,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叙事结构紧凑
在专家评论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剧中“灯光”这一多层次象征意象的运用极具美学意味与诗意风格。原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室主任王俭表示,该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运用现代戏剧语汇重构历史现场,让红色题材话剧更具感染力和观赏性。国家京剧院原院长、艺术总监,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表示,该剧对深情回望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凝思体味领袖与士兵、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深情,以及甘肃省话剧院在西北话剧版图的强势崛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表示,该剧在时空转换方面的处理,让戏剧的叙事结构更加紧凑,为剧情呈现提供了极具美学意义的画面和形式感。
据介绍,10月18、19日,该剧还将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代表甘肃省参加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