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鲁益思是英国文艺界的多面手/网上图片
你如果是魔幻小说以至同类电影的支持者,又或是爱好阅读神学及护教书籍的基督徒,又或是有志钻研欧洲文学特别是中世纪文学的士子,一定认识鲁益思(C S Lewis)。/尘 纾 文、图
鲁益思是英国文艺界的多面手。他本攻文学,先後在牛津和剑桥两所名校任教,写过几本影响深远的文学论著以及多篇後来编集成书的文章。由於他笃信基督教而信仰历程颇有起伏,在长期的信徒生活裏写过十多本关於神学或护教学的书籍,而数量上反而多於文学论著。
另一方面,鲁益思虽然是用功极深的文学研究者,但自幼就具有无比想像力。为了发挥自己丰富的创意,他先後写了几本科幻小说及一系列魔幻小说,而在他身故後几十年,电影公司把他部分作品拍成电影,使这位本已名扬四海而作品早已风行全球的作家,更加广为人知。
精通文学 尤专中世纪
除了上述三大範畴,鲁益思亦是诗人,散文家,文评家,电台广播员等等,而单就已予刊行的书籍而论,就有三十多本。本文篇幅有限,只能简介他的三大範畴,即文学论著及相关成就、基督教神学及护教学、包括魔幻和科幻小说在内的文艺创作。本文先介绍他的学术著作。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我开始研习连英国在内的欧洲中世纪文学时,第一批要阅读的参考书,就包括鲁益思的两本巨著,即The Allegory of Love(一九三六年初刊)及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Excluding Drama(一九六四年),两者尤以前者至为重要。
乍看来,The Allegory of Love应该是论及爱的寓言;其实这本书主要研究中世纪以寓言形式写成的爱情诗作,并就该等诗作逐一评论。全书长达三百五十多页,分七章。当中第二章讨论寓言(allegory)的特质;另以五章,即第三至七章分别剖析某些作家或诗作。不过,为了溯本寻源,他在第一章先行讲解有助促成寓言体的“宫廷爱情”(courtly love)。
望文生义,“宫廷爱情”当然发生於宫廷之内。不过,这种宫廷爱情断不是我们凭常理可予推想的。首先,这种爱情绝非涉及郎未娶而妾未嫁的单身男女,而是关乎有妇之夫与有夫之妇的恋情。如果说得确切一些,所谓宫廷爱情,实质是已婚男女的奸情。不过,有趣的是,此等爱情不一定涉及肉体的情慾,反而较多讲求心灵相爱。其次,这种宫廷爱情的要诀,是男性贵族亦即求爱者可以凭藉诗歌或情书公开示爱,而毋须羞愧掩藏,但条件是他不准透露对方的名字,连些许线索也不可泄露。
“宫廷爱情”特色在守秘
大家或许提问,在这个秘而不宣的情况下,女方岂不是可以拥有不止一名的爱慕者?答案是:当然有可能,而个中的真相,只有女方自己才知道。其实,男方难保也有多於一位的对象。天晓得他所发表的情诗情信是送给谁?在这个恍似猜哑谜的爱情把戏裏,男方与女方的关係好比藩属和君主。居下者必须臣服在上者,既要谦逊恭谨,又要言听计从;上者纵使无理申斥,在下者也须默然接受。一言蔽之,追求者就是女方所“拥有”的男人。中世纪的贵族,居然陶醉在这种与浪漫时代相去千里的所谓爱情裏,倒反映了那个时代宫廷裏的所有人除了吃喝玩乐,果真无聊得很。
然则,这种“宫廷爱情”与The Allegory of Love一书内所探究的寓言,又有什麽关係?扼要而言,这种爱情所涉及的感觉和情绪,须透过寓言表述。
鲁益思的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Excluding Drama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初刊於一九六四年。全书厚达五百多页,除引言外,共分三章,依次为“中世纪後期”、“单调乏味时期”及“黄金时期”。书内详述英国文学在十六世纪初期失却了中世纪文学的韵味,不论诗歌散文,都变得平淡无彩。幸而在十六世纪末叶,英国文学在悉尼、史宾沙、莎士比亚的推动下,重新出现朝气。不过,必须承认,这类以时代为纲,人物为领的重量级断代文学史,纵使是英文系学生,也不一定感兴趣。
六十年代初、中期,亦即鲁益思离世前後的几年间,有几本文学论著先後出版,当中包括六一年初刊的An Experiment in Criticism、六二年编订而於离世後翌年即六四年刊行的The Discarded Image: An Introduction to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Literature,以及六六年由其秘书整理遗稿後并於推出时代写序言的Studies i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Literature。此三书全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印行。
至於The Discarded Image: An Introduction to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Literature,全书共收八篇长短不一的文章,但都是关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文化知识,例如中世纪的天堂观及世界观以至宇宙的组成及运作,以及地上的动物和人、人所兼具的理性灵魂和人性灵魂,进而谈及人与躯体的关係。此书其实是作者在牛津讲学期间用上不止一次的讲稿。书内的八篇文章(讲题),虽然并非环环紧扣,但处处表达同一信息:透过各篇文章所叙述的资料,作者要拨乱反正,澄清真正的中世纪,绝不是後世所理解,封闭而黑暗;反之,中世纪具备一个兼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说以及俗世和基督教信仰的体系模式。为此,他把书名定为The Discarded Image,意指“遭摒弃的形象”。
一如上述,Studies i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Literature是鲁益思离世後由其得力秘书Walter Hooper将散於各处的文章编集而成。全书共有十四篇短文,包括三篇探讨但丁在《神曲》所用的意象和明喻(simile)技巧的文章,以及四篇分论史宾沙其人其作(包括《仙后》和其他诗作)的文章。此外,书内另有一篇题为Imagination and Thought in the Middle Ages的文章。表面看来,这篇文章应该收入前述的The Discarded Image,盖因题目明显涉及中世纪。岂不知此文原来是在一九五六年为剑桥大学动物学实验室内一班科学家举行讲座时的一系列演辞,为了迎合这群科学家的脾胃,鲁益思抽起关乎文学的素材,转谈中世纪人所理解到的那种既简单又清晰的宇宙观。由此可见,鲁益思的讲座,是以客为本,绝非依样葫芦。
相对於畅顺平坦的学术道路,鲁益思的信仰道路可谓起伏不定。童年时,他在基督教家庭成长,可是他在少年时代开始对信仰动摇,转而醉心於古希腊及北欧神话和魔幻传说, 并且在十五岁时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他由“有神”转为“无神”,因为他恼恨神为什麽不存在。此外,一六年他应召入伍,在欧洲战场亲睹残酷的战争、醜恶的人性和朋友的阵亡,而最滑稽者,是他在战场上竟然被英军的炮弹打伤,最後送回後方休养。他自此益发走向无神论。
为护教大量著书立说
不过,经过十多二十年的捨离,他终於在一九三一年重归宗教。在往後信仰及护教的道路上,他写了十多本书,包括回归宗教的见证,而当中影响深远的,计有:Surprised By Joy , The Great Divorce, Mere Christianity, The Problem of Pain, The Four Loves, Miracles。
儘管上述的Surprised By Joy以The Shape of My Early Life作为副题,但本质上此书是交代作者从无神论转回基督教。他在书内叙明,此书不可与圣奥古斯丁或罗梭的《忏悔录》比拟。另一方面,他在The Great Divorce提到善与恶之分。作者透过从地狱坐巴士上天堂的寓言,让人思索如何离恶迁善(Divorce)。如果你是基督徒,面对着鲁益思的多本宗教书,相信你最想看的,是The Problem of Pain。无他,大家都会提问:“如果神真的存在而他又是全能,为什麽会容许他的受造物经历痛楚甚至遭受苦难”,并为此渴求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答案。不过,鲁益思在书内只不过重申传统教义而已,包括神的全能和善行、人的邪恶和堕落、痛楚和苦难源於人的邪恶、地狱和天堂的观念。
Tolkien鼓励下写魔幻小说
上述几本宗教书,销路极广。不过,若论销售量,他的宗教书还逊於小说创作。严格来说,他的小说可细分为魔幻小说和科幻小说。前者是指他一套七册的The Chronicles of Narnia(一般译作《纳尼亚传奇》);後者则是Space Trilogy(《太空三部曲》)。
鲁益思在挚友亦即上古文学权威及著名魔幻小说家JRR Tolkien鼓励下,开展魔幻小说的创作。由一九五零年第一本出版的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一般译作《狮子女巫魔衣橱》),至五六年第七本出版的The Last Battle,这套小说续印不断,总销量超过一亿。Narnia是作家虚构的地方,该处所住的都是具有人性的动物。可惜过去百年该处被一名女巫管治欺压。本来该处并非世上的凡人可至,但Peter,Susan,Edmund,Lucy四兄妹居然可以从家裏的神奇衣橱通到该处。他们走进该地後,认识了英勇无匹的雄狮Aslan以及叫人惧怕的女巫。最後,凭藉Aslan的神勇力量,四兄妹消灭女巫,并登基为王。
以上是七本小说中第一本印行的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裏的的故事。之後几本,当然各有延伸。《狮子女巫魔衣橱》情节简单,但具有清晰可辨的寓言体:女巫显然是撒旦或邪恶的化身,四兄妹是善良的标记,而当中的Peter(彼得),可视之为圣经裏的彼得磐石。狮子是“创造纳尼亚及其内的所有的动物,而力量犹胜女巫。”狮子後来从死裏复活,战胜邪恶,他的基督形象,更明确可知。
《纳尼亚传奇》拍成电影
随着动画技术迅速发展,《纳尼亚传奇》内的小说,已经陆续拍成电影。由十多年前上演的《狮子女巫魔衣橱》至正拟筹拍的The Silver Chair,已经是第四部。不过,至於将鲁益思科幻小说《太空三部曲》拍成电影,则似乎未有听闻。这套三部曲其实是四十年代创作,早於《纳尼亚传奇》。灵感当然来自英国作家H G Wells 的The Time Machine(《时光机》),鲁益思在小说裏讲述主角Ransom被迫飞往其他星球後的遭遇。但从销量来说,《太空三部曲》远逊《纳尼亚传奇》。
鲁益思除了上述三大範畴,还有不少其他类别的著作,可惜此文限於篇幅,再难继续介绍。
总之,无论你醉心文学论著,爱好神学及护教学,抑或喜欢魔幻小说,鲁益思肯定在你生命裏佔一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