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胶片盒裏的大使/杨劲松

2018-06-22 03:16:08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正进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新增设了“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了俄罗斯、印度等二十六个国家的电影,缔结了“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在电影节市场增设了主题馆。在高层圆桌峰会上,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先生介绍了上海促进海内外电影发展的政策,他说电影是装在胶片盒裏的大使,电影技术的日新月异,胶片放映已被数字技术取代,但中国电影的文化交流的使命,依然延续在“一带一路”的国家与地区,上海将成为“一带一路”电影交流的桥头堡。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一带一路”地区的电影影响了数代中国观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外语片都是“一带一路”国家的,日本、苏联、印度电影佔据了大部分,上海就设有译製片厂,将这些外语片翻译成华语,童自荣、刘广宁、邱岳峰、乔榛等配音演员在中国家喻户晓。印度《流浪者》,法国《虎口脱险》,前南斯拉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埃及《忠诚》,日本《追捕》、《望乡》、《生死恋》等影片在中国观众中脍炙人口。後来,《第一滴血》、《亡命天涯》等美国大片逐步垄断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外国片。

  我认为,加强“一带一路”国家电影在中国市场的交流,是重拾中国电影市场对外开放的初心,打破荷里活垄断中国外语片的单一格局,使得中国观众面向一个多元文化组成的外语片市场,能吸收多元文明影响下的电影文化精华,更加能促进华语电影创作的进步与繁荣。

  去年开始,印度《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泰国《天才枪手》、西班牙《看不见的客人》等外语片,都在中国市场赢得了高票房,最高已达十二亿元,荷里活独霸的格局已被打破。

责任编辑:takung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