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亲情的古代诗文很多,写祖父母、父母,写兄弟姊妹、子女,均不稀奇。但有一首诗却以曾老姑为主角,千百年来独一无二。作者正是诗圣杜甫,按辈分,曾老姑是祖父的姑姑,已是比较生疏的关係。杜甫有次遇到一位任职大理寺评事的王姓远房表侄,便写了一首《送重表侄王评事》,开头即称:“我之曾老姑,尔之高祖母。尔祖未显时,归为尚书妇。”杜甫的曾老姑,嫁给了王评事的高祖父,後来这位高祖父官至尚书。
这种大白话式的攀亲叙谱本没什麼。杜甫接着写了曾老姑的不凡之处:“隋朝大业末,房杜俱交友。……向窃窥数公,经纶亦俱有。次问最少年,虬髯十八九。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简言之,当时王评事高祖父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交友,杜甫曾老姑暗中观察,觉得每个人都满腹经纶,而最有气度的是那位十八九岁的虬髯少年,她於是告诉众人:你们的功名都在此人手中。此人正是後来的唐太宗李世民。
隋炀帝大业年间,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还只是太原地方官,房、杜不过是普通幕僚,而杜甫曾老姑却能慧眼识英雄,可谓目光如炬、超级远见,令人叹服。宋人笔记中对这段往事颇多议论。蔡绦《西清诗话》称讚:“一妇人识真主於侧微,尤伟甚。史缺失而谬误,独少陵载之,号诗史,信矣。”葛常之《韵语阳秋》曰:“杜子美之曾祖姑,乃能知唐太宗於侧微之时,识房杜辈於贱贫之日……噫,一何异耶。”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考证了这段“诗史”,但又留下疑案。唐太宗年间的王尚书应为王珪,然而《唐书.王珪传》将这段识人佳话记在王珪母亲李氏头上,且王珪年轻时是太子李建成属下,与李世民不睦。洪迈只好慨叹:“《唐书》载李氏事,亦采之小说,恐未必然,而杜公称其祖姑事,不应不实。且太宗时宰相,别无姓王者,真不可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