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不单影响你每个投资理财决定,更会直接影响理财计劃的长期表现,而其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过度自信。一般投资者在市场向好时通常都会自信心“爆棚”,而心态影响行为,接着便发生很多事后检讨时,觉得不应该会出现的问题,而频繁的买卖交易,便是其中一种错误投资行为,尤其是股票投资者。
很多时候,股票投资者在大好形势曾经获利,所以更坚定相信自己的看法,由於极度主观,所以对一些市场资讯的分析和筛选,出现了很大偏差,就算身边有亲朋好友或其他专家提点,亦完全听不入耳。在这情况下投资组合必定偏向较高风险,和分散度亦会较低,当市场出现逆转,便走避不及。今年初很多人相信一隻股票的价格会挑战500元大关,所以在400多元以上仍然积极买入,在股价反覆向下时,再持续“沟货”,但今天股价只是险守300元,还再买吗?
处分效果
有不少有超过10年投资经验的人士,手上持有已很久的股票或基金,都并非获利的投资,反而是正面对很大的亏损,而他们不打算沽出的主要原因,是不希望面对当初购买的决策错误,而出现后悔的痛苦,这种现象称为处分效果。
今天的景况不是突然出现,通常是因为过去投资项目有利可图时便卖掉,而未能赚钱的继续持有,期望将来能够收复失地,当这种行为长时间持续,投资者持有的资产便只是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投资。
我们买进投资时,只有一个想法,便是期望能赚钱,愈多愈好,但结果未必符合乐观预期,面对亏损时又不认真面对和检讨,最后资产价格再进一步向下调整,只好期望更长远的将来有机会翻身,当然这都是自欺欺人的心态,根本心底裏明白已是有等於无。所以长线投资的表现,是否有眼光而买入优质资产未必是唯一及最重要因素,反而买进之后如何管理,有更大及深远的影响。
情绪资本
假设在过去一段长时间,你都投资在一些股票或基金,但表现一般,现有人向你建议作出转换,你会如何处理呢?如果你坚持持有原有的投资项目而不做任何改变,但别人的建议投资表现较好,你会感到后悔,这种称为“不作为的后悔”,就是没有採取行动而错失机会的后悔。
相反如果你听从建议而转到新的投资项目,但反而旧有的投资项目却表现更佳,你亦会后悔!这种因採取行动所造成的后悔,称为“作为的后悔”。这两种后悔感觉有没有分别呢?
“作为的后悔”的感觉较为强烈,因为你对原来的投资已投入了很多“情绪之本”,已长时间持有,当持有的时间愈久,就算表现不济,可能愈难决定是否要卖出,因此亦有人提过不要和股票谈恋爱,正是和这个人心理因素有关。
(作者为独立理财教练,著有多本个人理财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