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有保险业者认为,大湾区人口老化问题将带动有关保险产品的需求,为业界带来庞大商机\资料图片
上周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中,有不少篇幅提到保险业。当中叫业界感到十分振奋的,是《纲要》中多次提及“跨境”两字,并提到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保险业界认为,随着大湾区发展居民收入上升,加上人口老化问题,对保险产品需求大增,对业界而言是一大蓝海。保监局亦指会继续与内地有关部委及业界紧密沟通,商讨如何落实有关措施。\大公报记者 邵淑芬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暨资深保险业人士容永祺表示,大湾区《纲要》中多次提到跨境,令他感到十分振奋,即中央在合规有序的情况下,容许有跨境金融服务。他预期,《纲要》中提到的种种保险措施,最快可落实的是容许香港保险公司於内地设立售后中心,以及容许香港保险公司透过网上销售车险及医疗、危疾保险等保障性产品,因不涉及投资成分,推出较为简单。
促封闭式管道释走资忧虑
事实上,《纲要》提到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赔等服务;并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他指,保险互联互通可以免除内地人来港买保险的不便,亦为本港保险业界带来庞大商机。他又透露,将於下月两会期间提交提案,建议加快开放市场,容许香港的保险公司能取得全国性牌照,在各省市独资经营。
要实践《纲要》中提到的政策,容永祺认为,最大阻碍是外汇问题,资金未能自由流动。但他建议,可参考沪深港通的形式,设立一封闭式管道,令相关保险资金回流内地,减低外汇流走的忧虑。除外汇外,税务是另一问题所在,他指若香港保险公司及中介人可於内地做生意,该向内地或香港纳税?牌照及监管等问题亦有待釐清。
《纲要》又提到香港要发展海上保险、再保险及船舶金融等特色金融业,探索建设国际航运保险等创新型保险要素交易平台。容永祺亦指十分重要,因要配合“一带一路”的发展,是香港保险业一大机遇。但他坦言,香港缺乏相关人才,需积极於海外船舶保险发达的地区吸纳人才,有利业务发展及培育人才。
郑慕智:《纲要》深化区内合作
保监局主席郑慕智深信《纲要》中有关保险业的建议措施,可进一步深化粤港澳保险业合作,促进区内人流、物流及资金流方面的协调,推动区内经济协同发展。他续称,香港保险产品在大湾区市场上有良好的竞争力,香港保险业若能发挥其优势,除了可协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外,亦可为香港保险业持续繁荣开拓新领域和新动力,同时强化香港作为风险管理中心的功能。
《纲要》亦提到支持依法合规及有序地推动大湾区内包括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以及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保险机构在大湾区指定地区设立经营机构等。保监局指会继续与内地有关部委及业界紧密沟通,商讨如何落实有关措施。
香港保险业联会主席陈沛良表示,喜见中央及特区政府高度重视保险业在大湾区内的发展,亦深信香港保险业界凭藉累积的经验和国际视野,可以促进区内保险业互利共赢。他指业界亦已準备就绪,期望与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携手,在双方的合作框架下,为大湾区保险业注入新动力,推动创新、加强相互联繫及协作,以助大湾区的保险业发展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