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香港财经 > 正文

千年国宝巴蜀文脉\大公报记者 向 芸

2019-03-06 03:17: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五代后蜀残石经,双面刻《诗经》。此石在残石中最大,字亦最多

  长江文明源,三星伴月出。在千百年的岁月长河中,天府之国虽因蜀道之难而闭塞了交通,但巴蜀先民们却以独揽九天的想像力,让独特的巴蜀文明在这片土地延续了四千多年。在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节目中,“藏天府之韵,生欢喜之美”的四川博物院,从现有三十二万余件院藏文物中选出製盐画像砖、蜀石经和格萨尔唐卡三件(套)“镇馆之宝”,以蜀地国宝展现巴蜀文脉。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此次推选的三件(套)文物包括东汉製盐画像砖(一块)、五代后蜀残石经(六块)和清代格萨尔唐卡(十一幅),背后都承载着极具四川特色的深厚文化底蕴。由於这些文物此前从未在展厅向公众长期展出过,对公众来说可谓“神秘的国宝”。

汉製盐画像砖折射盐业兴盛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半是文字,一半是图像。用拍印和模印方法製成的画像砖,就像是一张张来自汉代的照片。画像砖起源於战国时期,盛行於两汉,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图案丰富多彩,包括劳动生产、社会民俗、神话故事等,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成为研究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的珍贵文物。

  据了解,四川发现的画像砖多为汉代中晚期的作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其形制、构图样式等虽然没有南阳画像砖丰富,但在体现日常生活面貌、生产劳动场景及建筑艺术等方面,更能全面地体现汉代的莊园经济,凸显巴蜀地区的地域特色。

  四川省文化厅原文物处长高文介绍说,关心民众生活的衣食住行是四川画像砖的特点,从划筏子、插秧子、收割莊稼到舂米、酿造,特别是四川特有的桑蚕、井盐、蜀锦等文化,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其中,四川博物院馆藏的汉代画像砖有一百九十六件。此次亮相《国家宝藏》的製盐画像砖,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於成都邛崃花牌坊,长宽高分别为四十六点六厘米、三十六点六厘米、五厘米,形象地再现了东汉时蜀地井盐生产的繁忙景象。

  在这块的画像砖上,左边底部有一口盐井,上面井架高耸,两层高的木架上每层站立两人,正利用井架上的滑轮装置从井裏提取卤水,再通过竹槽将盐卤引入右下角的灶锅内,两人於上下照料,一人在灶口扇火。整个画面以山林为背景,群山耸立、植被繁茂,其间飞禽走兽,山间还有数人在背柴和狩猎。

  东汉画像砖裏的製盐面画,折射出当时四川製盐业的兴盛。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战国晚期,李冰为蜀守,“穿广都盐井”。到了汉代,已是“盐井、渔田之饶”“家家有焉,一郡丰沃”。正是蜀地丰富的盐资源,提供了製盐手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这块略显残破的画像砖不仅展现了千年盐都的一个华彩瞬间,更让人们窥见一部鲜为人知的中国古代科技史。

  根据史料记载,古人在大约两千年前就掌握了井盐生产技术,四川盐井也成为中国钻探技术起步的灯塔。李冰任蜀郡守备时,曾带领蜀民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东汉製盐画像砖中的盐井就是和广都盐井一样的“大口浅井”;同时,为了配合卤水的採集,逐渐出现了画像砖中楼柱处倒天车的装置,採用楼架方式安装定滑轮汲取卤水,比西方同类装置出现早一千六百年。北宋庆曆年间,四川的盐工发明了衝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凿出的盐井井口仅碗口大,但井深可达二百至四百米,这种凿井技术比西方早了八百年,是现代天然气和油气钻井的前身。清朝道光年间,四川自贡曆时十三年凿成燊海井,井深一千○一点四二米,既产卤又产气,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

  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说,除了东汉製盐画像砖,四川博物院还有一千四百余件画像砖和陶俑,这些陶石生动再现了汉代的生活图景,成为图画版的汉代“百科全书”。

  早期教科书:后蜀残石经

  历史上文化经典的传承,有赖於创立不同记录载体的形式,石经就是其中一种。所谓石经,就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在碑石上刊刻的官定儒家经书,客观上有着规範汉字字体、字形的功能。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载体,石经是汉、魏、唐、蜀、宋、清钦定的官方文本,起着标準教科书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只刊刻了七部儒家石经,自东汉以来,计有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孟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乾隆石经,即七朝石经。《国家宝藏》中亮相的“后蜀残石经”,就属於其中的“孟蜀广政石经”。

  一般来说,石经要在内部环境相对稳定、国家经济条件相对富庶的环境下,才会被刊刻。五代是唐宋之交的“大乱鬥”时期,后蜀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国家,以成都为国都。身处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为何是后蜀刊刻了石经呢?

  这要归功於四川盆地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在冷兵器时代为后蜀提供了防禦属性加成,让后蜀有了可以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四川盆地水土丰饶,为发展生产和耕作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此外,当时的后蜀,境内很少发生战争,也没有大的动荡。因此,天时地利之下,让四川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经济发达地区。

  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加上后蜀皇帝孟昶和宰相毋昭裔都很重视教育,於是开启了将儒家经典镌刻於石碑的浩大工程。该工程始刻於孟蜀广政初年(九三八年),至徽宗宣和五年(一一二三年)席贡补刻《孟子》入石,最终形成“十三经”,为文近二十万言,成碑上千块。

  与历代其他石经相比,蜀石经极有特色。

  首先,蜀石经是历代石经中製作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种,断断续续绵延了二百三十余年,贯穿四个朝代,时间之长为历代石经所罕见;同时,蜀石经共刻有一千多块石碑,规模之大堪称历代石经之冠。

  其次,蜀石经经注并刻、体例严整,不但有经文,而且在经文下双行註文,经注并刻。由於经注并行,非常便於读者的观摩阅读和正确理解,所以不少宋人以蜀石经本为标準,如大学者朱熹著《论语集注》就用的是蜀石经本。

  再次,蜀石经是历代石经中最早镌刻《孟子》一经的,首次将后世所谓的儒家“十三经”全部彙集一堂,对儒学“十三经”的正式定形和对儒家经典“文献典範”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决定了后来中国儒学经典体系的基本格局。

  据悉,这部“蜀石经”曾被后蜀立於蜀郡最高学府文翁石室,即彼时的成都学宫之内,供学子们研读摹拓,更以拓印本的形式影响全国,在宋代广为流传。

  遗憾的是,千余块后蜀石经因南宋末年的战乱而散佚,现仅存几块残石,故名“后蜀残石经”,甚至连流传的拓本也十分罕见。一九六五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曾耗资二十五万元从香港购回后蜀石经的宋拓本以及其他珍贵古籍拓本,现存放於中国国家图书馆,为后蜀石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成都石室中学退休老师朱泽荪表示,蜀石经可谓“史上最强的教材”。宋代由於地域的关係,北方的开成石经不容易传到南方,蜀石经则可以通过长江沿江而下,把儒家经典传播到整个南方地区。“简单来说,有了蜀石经后,学生们没教材的可以看教材,有了教材的可以校对教材,读不懂的可以看註释,住得远的还可以看拓本。”

  据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刻经,除了唐代的开成石经和清代的乾隆石经还基本保存完好以外,其余均只有极少数残石和拓片存世,因此这些蜀石经实物残片,弥足珍贵。

  清代唐卡见证民族融合

  唐卡是藏文音译,指绘製在丝绸、绢面或布面上的一种藏族特有的卷轴画。唐卡题材内容丰富,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被誉为“藏文化百科全书”。传统上绘製唐卡全部採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绿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以及藏红花、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让绘製的唐卡虽历经风霜,仍然色泽艳丽明亮,璀璨夺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

  藏族传统的唐卡分为“德唐”“曼唐”“孜唐”和“仲唐”等几大类。其中,“仲唐”就指“格萨尔唐卡”。在手抄本和木刻本出现之前,《格萨尔》这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主要依靠民间艺人的说唱而得到广泛的流传。为了加强说唱时的效果,加深艺术感染力,也为了招徕更多的听众,一些聪明的民间艺人就以格萨尔为题材,绘製人物画和故事画,说唱时把它们悬挂起来,边解释边演唱。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唐卡类型,称作“仲唐”。

  四川博物院馆藏的这套格萨尔唐卡共有十一幅,绘製精美、构图巧妙、色彩细腻,是迄今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仲唐”中的精品,也是现存唯一一套保存最为完整的格萨尔系列绘画。

  据四川博物院民族工作室负责人赖菲介绍,这套格萨尔唐卡描绘了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他在天界到降生人间,从诞生后七天的功业到十三岁赛马称王,从征服魔地、霍尔等地到地狱救妻、返回天界,数百个故事场景被巧妙地安排在十一幅唐卡中。

  据了解,法国吉美博物馆也收藏了两幅同题材的格萨尔唐卡,与四川博物院馆藏的唐卡形制、内容几乎遵循了同一个模版,但其余九幅去向不明,因此这一套完整的格萨尔唐卡更显珍贵。四川博物院馆长盛建武说,这十一幅唐卡就像连环画一样,用宫殿、人物、山石、云彩等作为分割、连接故事情节的手段,看起来趣味无穷。

  这套登上《国家宝藏》的格萨尔唐卡,单幅作品能表现《格萨尔》故事中的一个情节,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汇总起来又能体现《格萨尔》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情节,成为一部《格萨尔画传》。更难得是,每幅唐卡都有详细的题记对画面进行解说,对正确辨识画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可以和文献一一对应起来,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中国格萨尔研究第一人”降边嘉措表示,过去认为中国没有史诗,但《格萨尔》就是应该让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中国史诗。“《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有三百多部、一百多万诗行,塑造了三千多个艺术形象,如果翻译成汉文就有两千多万字,是《摩诃婆罗多》的五倍、《荷马史诗》的五十倍。”

  在降边嘉措看来,一个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不能只看字数的长短,但《格萨尔》精深博大、内容丰富,是反映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著作,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史诗。“格萨尔艺人走遍藏区的农村和牧场,在说唱时会把其丰富的阅历和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融入到史诗裏,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激情,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就像葡萄串一样越结越多。”

  “这十一幅唐卡可以说是格萨尔唐卡裏的巅峰之作。”降边嘉措说,格萨尔唐卡产生、演变与发展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格萨尔》这部由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伟大英雄史诗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它的兴衰。“雄伟的英雄史诗和美丽的唐卡艺术相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见证了中华民族是多元融合的民族,成为藏族文化艺术中的精品和瑰宝。”

图:四川博物院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