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之中,与银行、金融相关的部分贯穿各个节章,涉猎的范围既深且广,是其中一项重要发展内容。众所周知,外资银行现时在内地市场的占比极低,而香港的发展定位是国际金融中心;大湾区日后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将为香港银行业带来广阔市场,机遇无限。
虽然暂时仍未有具体措施公布,本港银行着眼长远发展,及早部署前期发展策略,当中不乏在市场领先的大型零售银行,包括滙丰银行、恒生银行(00011)、渣打香港、东亚银行(00023)、星展香港及创兴银行(01111)等。3月份正值银行公布业绩高峰期,相信会有更多银行披露大湾区发展策略。
纷成立大湾区办公室
大湾区包括内地九个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这两个特区,日后涉及跨境的业务范畴料趋增,银行正部署协调方案。东亚银行和创兴银行都已成立大湾区办公室,加强协调银行於香港与内地的内部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渣打香港更增设“大湾区业务总监”一职,以加强银行於区内的策略发展,及更有效统筹各个业务的跨境合作。
与香港这块“弹丸之地”不同,大湾区地大人广,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尾的总人口约7000万人,银行要拓展业务,相信要透过数码渠道、电子平台和金融科技的新方式。不难理解,这正是渣打香港任命现任资讯科技总监洪满霜出任大湾区业务总监的背后原因。星展香港行政总裁庞华毅早前亦说,该行已制订数码策略连结星展香港和星展中国,共同拓展区内业务。
金融科技成竞争利器
正如《纲要》所述,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意味大湾区内居民对银行和金融服务的潜在需求庞大。庞华毅表示,预期大湾区将成香港银行贷款增长的“催化剂”,促进业务快速增长。他指星展集团在广东省营运已久及有稳定收入,预期在未来5年,星展香港的收入以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计可望超过30%。
渣打香港亦期望大湾区发展可增加银行收入。渣打香港区行政总裁禤惠仪近日表示“一定会投资大湾区”,冀发挥渣打的“网络业务”优势,目标是大湾区内九个城市为渣打香港带来的收入,可於5年内增加一倍;若订得更进取,目标是能够“翻两番”,即假设今日的收入是100元,5年后希望增加至300元。
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大
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计划,当局将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发展。华侨永亨银行经济师李若凡分析说,这将有助香港金融业受惠於区内高净值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以及内地企业对离岸融资及海外业务扩张的需求。
尽管银行界对大湾区发展前景充满期待,扬言将加大投资和增聘人手,惟至今只有《纲要》这份指导文件,具体落实措施仍有待公布,故暂时都没有披露投资金额。禤惠仪坦言,投资额要预留弹性,主要是视乎具体措施而定。滙丰控股(00005)集团行政总裁范宁、恒生银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郑慧敏的言论亦大致相近,表示有意加大对区内投资,现时正密切注视相关细则的公布。
推动绿色金融 内银尽显优势
对於内地市场而言,香港银行属於外资行,现时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对於内地银行来说,限制较少,内银在大湾区的覆盖范围更大,经营规模也更大。以绿色金融为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市场上的占比已逾一半,有望受惠於《纲要》提倡的“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平安证券引述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指出,截至2017年6月底,内地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8.2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增加12.9%;相对2013年中期的4.85万亿人民币,复合年均增速达14.1%,在存款类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余额中占比7%左右。另一方面,绿色信贷质量整体良好,不良率处於较低水平。截至2017年6月尾,内地主要银行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不良贷款余额241.7亿元,不良率仅为0.37%,远低於同期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1.74%。
从绿色信贷的主体结构看,根据各家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统计,平安证券指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是绿色信贷的主要投放主体,2016年尾五大行绿色信贷余额占据市场总额的55%。在股份制银行之中,则以平安和招行的余额规模较大。
华泰证券指出,目前多家内银已积极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例如中国银行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个人客户一体化服务模式,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重点战略机遇;中信银行则称将“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国企混改、产业迁移、跨境投融资服务等领域,积极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建设银行已推出“CCB建融家园”APP粤港澳大湾区专版,将住房租赁综合服务拓展到大湾区。综合来看,华泰证券认为大湾区建设将衍生较多的信贷需求,利好跨境优势显着较多、基建项目储备较多的大型银行,和具有地域优势的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
加大跨境使用 人币国际化提速
图: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势将扩大
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是大湾区发展计划的目标之一。香港是全球最大型的离岸人民币中心,惟人民币资金出路相对有限。银行界人士表示,若能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将有利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纲要》提出要强化香港的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帐户管理体系,在跨境资金管理、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
创兴银行(01111)在大湾区内设有多家分支行,过往一直向中国人民银行争取成为人民币跨境资产转移的试点行。该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宗建新表示,现时正就一宗人民币资产的跨境转移作测试,目前仍在测试之中;具体操作是由创兴总行试行向旗下的广州区分行购入一笔人民币信贷资产,惟涉及的规模和作价则不便透露。他认为跨境资产转让有助增加闲置人民币资金的出路,也有利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中银香港(02388)高级经济研究员王春新表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本港银行可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融资,或提供相关配套(例如协助发债等)。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推进,加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双边贸易往来持续增加,相信人民币的使用有机会逐渐趋增。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双边贸易额,估计到2030年增至3.5万亿美元。
完善跨境服务监管 防风险增信心
因应发展趋势,《纲要》鼓励“金融开放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当中包括支持开展金融科技试点,加强载体建设。另方面,《纲要》要求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重点防控金融风险”。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业界建议可於大湾区推出跨境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缔造多赢局面。
中国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2017年在香港出席一个研讨会,即提出跨境监管沙盒的建议。他当时指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日趋活跃,以及中国电商加快“走出去”,对於一些大家都不熟悉的高科技项目,一旦失败“有可能引发市场恐慌,甚至系统性风险”,而监管沙盒则是“很好的解决方法”。
刘明康认为监管沙盒是一个多赢方案。他解释,中国企业可在较低成本下,在香港验证其产品或服务,同时适应海外的法律、会计等监管制度;另方面,境外金融机构(特别是初创企业)也能以较低成本,在中国市场“试水温”。对监管机构而言,也有助预防突发性、系统性风险。
香港金管局近年一直与内地监管机构磋商,冀能尽快落实方便区内居民生活和工作的“便民措施”,包括跨境电子钱包、跨境开户和跨境理财产品。不过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指出,措施除了牵涉大湾区的监管机构,金管局也要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商讨,因为方案不只涉及技术和区域层面,也涉及资金流动的管理措施。可见要落实金融创新确实牵涉众多层面,宜及早制订跨境合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