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香港财经 > 正文

香港“地摊经济”养活多代人

2020-06-05 17:03:19文汇报 作者:蔡竞文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深水埗鸭寮街已转型成为电子零件的集散地,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到来
 
“地摊经济”,在总理一句话之后,各城各市铺天盖地来。不讳言,目前分析人士对内地的“地摊经济”,多认为是“保就业”的权宜之计,估计当疫情过去,经济复苏后就会消失。不过,回看我们香港,虽然商业高度发达,周围都是购物商场,但直到今日,市区仍有不少“地摊经济”在营运中,养活着不知多少人。
 
鸭寮街产品与时并进成景点
 
香港今天仍活跃的“地摊经济”中,最着名的莫过于深水埗的鸭寮街。早在1930年起,鸭寮街已经成为专门售卖二手货品的街道,到上世纪80年代,再转型成为电子零件的集散地,现时则以卖电子硬体、电讯、数码产品为主的市场。这里每日中午过后,都有大量市民、游客到来,假日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除鸭寮街的固定摊位外,附近几条街道,亦有不少地摊,多售卖二手物品,如电钻、唱片、旧物等等,摊主多是阿公阿婆。他们所卖的物品,部分是从垃圾站收拾回来的,亦有的是别人清理家居时不要的物品。
 
各区“地摊经济”各具特色
 
类似鸭寮街这样的“地摊经济”,目前营运得不错的,还有旺角女人街、庙街及天水围天秀墟市场等。同时,在中环的横街窄巷,及湾仔喜帖街后面的几条街,亦有类似的“地摊经济”,可谓养活不少人,更有人因此成为富豪。
 
“米兰站”老板摆摊档起家
 
港人熟悉的专卖二手名牌手皮包的“米兰站”,其老板姚君达发达之前,也是在港九各处摆地摊,要整日“走鬼”的小贩。已故湾仔码头创办人、人称“水饺皇后”的臧姑娘臧健和,也是由摆摊档起家的。
 
回顾香港在2000年前后陷入经济低迷时,前特首董建华也曾提倡过“地摊经济”,不过当年是叫“本土经济”。政府2002年曾推出一系列的推动本土经济措施,主要模式是设立跳蚤市场之类的平台,让市民投标进入经营,做点小生意,应对失业问题,其中的计划之一就是“复兴”上环的大笪地,可惜只维持了一年。关闭原因是2003年内地推出个人游,随着香港经济恢复,市民越来越少光顾。
 
大笪地其实就是夜市,又有“平民夜总会”之称,早年香港的贫苦大众没什么娱乐,大笪地之内,既有跳蚤市场,又有大牌档,更有不少表演节目,成为低下阶层娱乐消遣的地方,当年香港各区有不少这样的大笪地。自1980年代起,随着香港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这种夜市也日渐式微,最为出名的上环大笪地亦于1992年关闭,成为港人的集体回忆。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