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香港财经 > 正文

庆祝回归25周年 | 深化互联互通 港金融注入新动力

2022-06-24 04:24:12大公报 作者:黄裕庆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是全球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金融业也是香港其中一个主要支柱产业。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孙煜表示,香港背靠祖国,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很多优势和机遇。他又提出深化互联互通等五大建议,冀有助进一步巩固及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孙煜接受《大公报》书面访问时说,在国际权威机构评比中,香港多年来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香港拥有的独特优势分不开。举例说,香港高度开放、制度透明,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资金、货物及人员进出便利,有利于香港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及各国客户保持便捷联系。

  香港金融基础设施完备、先进,无论是金管局的中央债务结算系统(CMU),还是依托相关金融机构的美元、欧元、人民币结算系统都运行良好,是另一项优势。此外,内地是香港金融市场巨大的力量来源,回归25年来,上市公司数目由600多家增加到2500多家,增幅超过3倍,目前在港上市的中资企业市值更占港股总市值80%以上。另外,香港施行国际金融市场主流的普通法,有利其全球金融业务拓展。香港地理区位亦具优势,与纽约、伦敦共同形成全球金融市场时区上无缝对接。

  建立金融产品新标准

  展望未来,孙煜提出五大建议,冀有助香港进一步巩固及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首先,他认为香港应继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尤其是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与内地有关城市和地区进一步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和跨境理财通及股市、债市、保险的互联互通,为香港金融市场注入活水,同时继续作为重要离岸枢纽,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上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香港应抓住“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金融新业态拓展金融业务,建立新的金融产品标准,例如现在全球ESG尚未有统一披露标准,香港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做这方面的尝试,走在国际金融业务的前列。

  第三,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应更多参与地区和全球产业建设中的金融服务,持续提升对外业务的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尤其是香港可以更深度地为“一带一路”提供金融服务、争取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平台延伸金融触角。

  第四,香港可发挥普通法优势,在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的同时,吸纳更多国际资本来港。

  第五,香港应调整产业结构,下更大气力重点发展创科产业,除了为金融服务业提供一个新的广阔市场,也可在未来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产业环境。

  全方面加强人才储备迎机遇

  金融人才对香港维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犹为重要。孙煜指出,随着金融科技、粤港澳大湾区等为香港金融发展带来全新机遇,本地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会有增无减。2020年中,金管局、香港银行公会和香港银行学会联合发布《2021-2025年未来银行业人才》,特别指出金融科技、绿色金融和大湾区财富管理这三大范畴的人才供不应求。

   孙煜说,香港金融人才竞争炽热,银行业界在人才吸纳方面比以往更为进取,除提供具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培训发展机会以外,亦拓宽人才来源,通过全球招聘、跨界物色等途径选聘人才。同时,银行业界也积极支持培育本地金融人才,通过多元化青年招聘计划,为年轻人提供实习及就业机会,加深年轻人对银行业的认识和了解,以加强人才储备。

  建设碳交易市场 吸引国际投资者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树立碳中和目标,碳交易成为重要的脱碳工具。今年3月,香港特区政府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公布《香港的碳市场机遇初步可行性评估》,研究香港碳市场发展前景,并提出开发在交易场所内的中央自愿碳市场。孙煜形容这一设想令人振奋,有三点积极意义。

  首先是有助推动内地以至亚洲的碳交易市场。孙煜引述研究指出,2021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所覆盖的碳排放量仅占总碳排放量约16%,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香港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高碳排放行业占比不高,加上自然资源有限,本身碳交易的需求不大。在交易所内建设中央自愿碳市场,可以形成平台优势,规范及统一分散的自愿碳交易,推动国际碳信用标准对接,吸引全球投资者参与,提升内地乃至亚洲的碳交易市场规模。

  协助国家实现碳中和

  第二,可对内地碳市场作有效补充。香港发展自愿碳交易市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为全球资本参与内地碳中和发展提供独特窗口。他续说,目前国家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为限额交易,现阶段仅纳入内地的电力企业;大湾区内,广州及深圳碳交易所对于国际投资者亦有较多限制。因此,在香港建设自愿碳市场可发挥香港的绿色枢纽角色,与大湾区内其他碳交易所形成联动优势,形成对内地碳市场的有效补充,引导国际绿色资本流向内地的绿色低碳转型方向,协助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

  第三是为香港创造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孙煜表示,过去几年,内地及香港绿色金融蓬勃发展,国家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将引导社会经济整体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带来庞大的碳交易市场商机。目前,内地碳交易以现货交易为主,随着碳交易市场进一步发展,碳金融衍生品将成为新的发展点,为香港金融机构提供更广阔的机遇。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碳交易、核算、认证、咨询、法律、合规等一系列业务机遇应运而生,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全球人才参与香港绿色发展。

  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巨大,面前需要解决的困难也不少。孙煜指出,一是绿色标准不统一造成的“漂绿”风险,绿色金融作为新兴领域,全球相关标准和定义间存在差距、演绎空间较大,为漂绿行为留下漏洞,损害市场投资信心;二是绿色金融人才不足,一方面绿色金融属于交叉学科,跨界人才缺口较大,另一方面绿色金融近年来飞速发展,高校人才培育与市场实践之间存在一定断层;三是绿色数据缺失,市场上气候及环境数据的收集缺口较大,分析方法也在探索阶段,为金融业量化分析及定价绿色相关风险带来困难。

  公私营合作 扩大数码港元应用

  金管局在“金融科技2025”策略中提到了有关加强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为开发香港未来的数码港元做好准备。孙煜建议说,在加快数码港元实施方面,可以借助公私营合作,从小额、高频和零售场景开始,例如政府补贴、交通开支、水电煤账单等,慢慢扩展到零售层面。从长远来看,可以探索更为复杂的数码港元的应用场景,例如认购政府债券和保险赔付等,待发展成熟后,进一步延展至大湾区内地跨境支付及投资理财等用途。

  他续说,现时数码港元的路线图也很明确。首先是继续与其他央行合作,研究批发层面的央行数字货币跨境应用。其次是研究数码港元在零售层面的发行,随着数字支付、电子商贸及跨境交易普及,相信央行数码货币未来将得到广泛应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