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内地和香港的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巩固香港绿色债券募集和交易中心地位。
极端天气频频涌现,全民减碳刻不容缓。有助应对气候转型的绿色金融,其重要性也与日俱增。香港作为亚洲区内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在绿色金融领域可谓得天独厚。
金融界人士表示,亚洲区和中国未来30年对气候投资和3060双碳目标所投放的绿色资金,预计分别达到66万亿美元和100万亿元人民币,而香港可望发挥自身优势,成为连接中国内地与全球市场的“绿色超级联系人”。针对本港推动绿色金融的三大挑战,即“标准、数据、人才”,本港业界亦正通过多举措积极应对,如成立跨机构督导小组研究本港绿色基准等。\大公报记者 彭子河
面对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蓬勃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代表金融界的立法会议员陈振英表示,香港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依托完善的法律制度、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丰富的金融产品体系,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服务半径”延伸至内地,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力争为国际发行人提供包括绿色资金、技术支援、绿色项目审查与认证、法律咨询等在内的“集成式”专业服务。
可持续债券爆发式增长
在中央政府的“双碳”发展策略下,中国可持续类别债券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陈振英表示,2022年内地合计发行“投向绿”债券1.76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增长32.8%。随着内地和香港的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程度不断提升,他认为进一步巩固了香港绿色债券募集和交易中心的地位。以深圳市政府为例,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连续三年在香港发行地方政府债,当中包括规模可观的绿债、蓝债和社会责任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推进深圳市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等。此外,海南省政府亦在港发行绿色和蓝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海洋经济及海洋保护项目,上述例子充分彰显香港作为区内资金融通枢纽的角色。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上月引述一项统计数字表示,2022年在香港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总额达到805亿美元(约6300亿港元),较2021年增长超过40%。对于香港债券市场蓬勃发展,他认为原因是香港拥有由安排银行、投资者,到法律顾问、会计师,以及其他专业服务机构组成的完整生态圈,可为发行人提供一站式服务,“是发行债券和其他相关产品的首选平台”。
金管局:集中社会各界力量解决
绿色金融既是大势所趋,又意味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香港金管局助理总裁陈维民最近曾指出,香港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也面对一些挑战,他归纳为“标准、数据、人才”三项。陈维民认为这些挑战不能单靠金融机构解决,而是需要集中社会各界力量合力解决。
针对缺乏统一绿色标准的痛点,在2020年成立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同意参考中国和欧盟标准的共通绿色分类目录,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建立可以供香港市场采用的绿色分类框架,为香港金融业界提供一套绿色基准。
此外,小组也成立跨界别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中心,重点针对绿色人才库和数据收集分析,研究切实可行方案,并付诸实行。去年12月,政府宣布推出为期三年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培训先导计划”,冀透过资助合资格人士参加培训,扩大本地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人才储备,以支持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