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中国经济 > 正文

旧城改造留住乡愁传承文化 上海新天地迷醉海内外游客

2018-08-21 03:16:45大公报 作者:郑芊淳 魏可枫 施莹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传媒学子们在石库门里弄内合照留影/大公报摄

坐落于繁华市中心的中共一大会址附近,有一个以拥有逾百年历史的石库门为标志的上海新天地,在这里每天挤满了来自欧美、香港和内地等地游客,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令他们流连忘返。徜徉在这个“令年轻人觉得很怀旧,老年人觉得很时尚,外国人觉得很中国,中国人觉得很国际”的国际型综合社区,游客们可以尽情地沉浸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这里也是吸引2001年APEC 21个国家和地区领导及媒体参观的唯一非官方景点。

8月中旬的午后四点,参加范长江行动的香港传媒学子们来到瑞安房地产打造的上海新天地,斑驳的阳光透过婆娑的梧桐树影映在他们身上,石库门的里弄里留下了他们的倩影。这里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穿越时空隧道的石库门建筑,一下将人们拉入一百多年前的记忆中,并回味中华传统建筑和深厚文化底蕴。

“时光没有带走它的美”

内地城市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多是把老房子一片片推倒,取而代之的是面目相近的摩天大楼,让不少城市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魅力。瑞安房地产创办人罗康瑞在打造上海新天地项目时,希望能保存石库门建筑的历史文脉和建筑风格。

法国巴黎有圣日尔曼街、美国三藩市有渔人码头、日本东京有银座,石库门是上海独特建筑群体,罗康瑞大胆设想将中共一大会址周边石库门里弄的外貌形态保留,内部增添现代化配套设施。“我们将原本14万块青砖小心翼翼地取下来,标上英文字母,打磨干净,用防潮药水处理后,再一块块地重新黏到建筑上。”瑞安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表示。

“时光没有带走它的美,眼前的景象彷佛让我回到从前。”一位文质彬彬的香港老者林慈丰颇为感慨地说,他是美国州立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工程系助理教授,数十年前,他曾居住于上海石库门,这次重游,发现建筑外观竟然无异当时景象,回忆如泉涌般,思绪万千。

在上海新天地北里25号的石库门屋里厢博物馆里,重现了当年上海人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花岗岩大门是当年身份的象征;客厅一幅对联“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落一船”,蕴含高雅的寓意。

沿着木制的楼梯拾级而上,厨房里的灶台、橱柜、墙上挂着的咸鱼,彷佛让人能闻到美酒佳肴的芳香;房间里的雕花木床;梳妆台前的胭脂、发簪;柜子上的留声机;木案上的算盘和笔墨纸砚,并列眼前,透露出屋主大户人家的身份。这一切,似乎为游客们打开了时光之门,让人们“穿梭”回到过去的上海。

“昨天、明天相会在今天”

咔嚓咔嚓的相机声,一下子将大家的思绪拉回现实。“如今的新天地,80%的房子是重建的,但大家觉得还是很有原来的味道。”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与规划使用石库门原有材料息息相关,更在南北里保留了15个路口和弄堂口。

在“上海新天地”的整体规划中,把中间的房屋部分抽掉,变成步行街,北里大多保留了石库门建筑,有许多用青砖砌成的旧时上海弄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拍照;南里是一片现代化商业建筑,但建筑风格也是有渐渐过渡的过程。罗康瑞将此归纳为“昨天、明天相会在今天”,寓意上海的城市文脉记忆与城市未来生活可以在今天精彩呈现。

从本世纪初以来,上海新天地已成为上海市的一张名片和文化地标,在2016年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二十大文化地标之一。它的成功,吸引了内地众多城市慕名而来,如今,佛山岭南天地、重庆天地、武汉天地相继落成,也成为了当地的地标和城市名片,将当地城市独有的情怀和文化底蕴完善地诠释出来,体现城市的传承与创新。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